2011年秋拍进入尾声,相比春拍一致叫好,在经济大环境的压力下,秋拍的各项数据和市场反响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局面,此时更需要投资者综合各方观点,进行理性的判断。然而众说纷纭,如何把握秋拍的主要线索呢?我们不妨从国际知名艺术网站ARTINFO.com的评论着手来一探究竟。
根据ARTINFO的观点,预先揭幕的香港苏富比秋拍已经显露出2011年秋拍的基调,即回避风险、追求品质,表现在中国现代大师的精品及传承有序的古代艺术品最受热捧,而相对品质不高的拍品则遭遇冷落。在这一基础上,ARTINFO总结了在本季秋拍上得以验证的六大市场趋势,其中最突出的无疑是中国现代大师依然占据市场最热板块,无论在香港还是北京,中国现代大师再次显示了巨大的市场号召力,除了春拍创下天价的张大千、齐白石,秋拍中又有徐悲鸿、傅抱石、吴冠中等纷纷刷新个人成交纪录;与此同时,中国当代艺术的“蓝筹股”也经受住了考验,而中国当代艺术的优秀拍品主要流向香港拍卖行,使香港在中国当代艺术拍卖中的优势更加明显。此外,还有三个趋势关系到拍卖行:一是内地拍卖行的业绩胜过香港,尽管香港苏富比秋拍总成交额超过32亿港元,创下有史以来的次佳业绩(仅次于春拍),仍无法超越内地拍卖行的实力;二是针对不付账的现象,征收“竞买保证金”开始成为拍卖行通行的一种安全措施;最后,ARTINFO发现大型拍卖行正在把那些不规范的小拍卖行视为对行业声誉的威胁,试图与小拍卖行拉开差距,以建立品牌形象。
上述观点与2011年秋拍的总体形势是相符合的。以保利的“中国近现代十二大名家书画夜场”为例,该夜场成交率高达86%,场面火爆,其中徐悲鸿的《九州无事乐耕耘》拍出2.668亿元,比这幅作品2004年上拍时的成交价1705万,上涨约15倍,再次证明了中国艺术精品具有极高的投资价值。中国近现代大师的市场之所以能够持续坚挺,除了存世量充足、流通广、需求庞大、文化价值受到广泛认可等因素之外,还需要考虑经济波动时,投资者倾向于避险,因此更加看重中国艺术精品作为安全资产的保值功能。反过来讲,中国近现代大师仍然被资金追逐,创下高价,“亿元俱乐部”的名单继续扩大,说明资金并未离场,只是在政策紧缩流动性的大环境下对艺术品投资更为理性。
进一步,结合其他市场观点以及笔者的观察,笔者认为,ARTINFO总结的六大市场趋势,也可以概括为秋拍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三个关键词:稳固、品质、乐观。秋拍虽然在一片猜测中展开,但结果表明市场基础还是稳固的,尤其体现在上文所述中国现代大师和中国当代艺术“蓝筹股”的价值比较稳定,并未受到经济形势影响而出现大起大落或者齐涨齐跌的情况,精品依然受到追捧,性价比合理的拍品均成交不错。中国拍卖行的实力也较稳固,根据已公布的数据,多数拍卖行的秋拍成交额比春拍略有下降,但可以说是春拍大幅上涨后的合理调整,而且全年成交总额比去年呈现积极的增长趋势。笔者认为,这反映出艺术品市场自身的规律,当财富积累达到一定程度,艺术品市场的发展会相应保持在一定水平,经济形势会造成短期内的价格波动,但艺术品与财富的对价关系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其次,“品质”也是常被提及的关键词。正如上文所指出的,大型拍卖行开始维护品牌声誉,以及竞买保证金的措施,是市场走向成熟的表现,有助于挤出市场泡沫风险,提升市场品质。投资者和藏家对品质的要求也使得市场趋向理性,动辄千万元的价格不可能是草率的行为,而是慎重的投资。显然,投资者和藏家对名家精品更加“挑剔”,盲目跟风的现象有所改变,从传承有序、历史意义等各方面判断艺术品的价值,重视对尚未充分实现的价值挖掘,因此,品质不高或性价比不突出的拍品会才会遭遇冷落,当前的经济形势则为市场向品质方向调整提供了契机,有利于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由此推论,笔者认为,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前景保持乐观。这是因为,从长期来看,中国经济基本面和财富增长能够支撑未来艺术品市场的上涨空间,而文化需求刚刚启动,市场容量远未饱和,无论个人还是机构投资者都处在“吸货”阶段。加上国家对文化产业的投入,有专家预测,每年将有50亿元的潜在购买力进入中国艺术品市场。因此几乎没有人否定市场长期上涨的趋势。另一方面,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从2000年春季6.64亿成交额达到2011年春季426亿,期间经过多次价格波动,长期投资收益往往比短线操作成为更大的赢家。短期来看,目前市场受到宏观经济中流动性紧缩的滞后影响,然而与股市等其他投资渠道相比,艺术品市场仍然具有良好的投资属性,艺术品被视为资金的避风港。此外,经济形势也是对各拍卖行应对能力的考验,短期市场在一定程度上是由精品拉动的,拍卖行会通过调整底价、提升质量来刺激市场,使拍品更有吸引力,对于投资者和藏家而言,可能出现抄底的机会,只要把握合理的投资原则,仍然是入市好时机。
【编辑:易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