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如此庞大的展览成本,很多人都好奇,这次毕加索大展到底盈亏如何?
谢定伟:这次毕加索展览的成本,可能是全世界同等类型展览中成本最高的,如果单看票房或者票房和礼品,我们不可能打平4500万元的成本。其中,借展费、保险、运输、场租、安保、搭建,占主要部分。收入由三部分组成:票房、礼品纪念品、赞助。赞助占到一半以上,而在国外,这样的展览赞助只占到20%~30%。一般喜欢赞助画展的多为银行,他们有高端客户有欣赏艺术展的需求,这次法新银行、工商银行、广发银行都是赞助商的大头,还有奢侈品牌。大型国有企业也有,比如中国电信。中国邮政本来也想介入,但是知晓太晚。还有品牌赞助,比如展厅里的灯具都是奥地利的赞助商奥德堡提供的,他们降低价格,还免费提供一部分灯具,为我们节省了50%的照明费用。
名人讲座由房产商赞助,企业看中的是有几十万的人次参观的文化艺术展览这个平台。吸引了那么多的人流,场内的广告牌,展厅周围的展板,媒体的宣传,这就是回报,我们用较小的成本,得到他们的赞助。所以,如果算上赞助的话,我看基本可以持平。
记者:你觉得在这样一个耗资巨大的民营艺术大展中,来自哪些方面的压力最大?
谢定伟:我们受到的压力最大的是搭建,还有,来自安保。首先是满足温湿度控制要求,加上技防和安保有非常严格的要求,所有摄像头24小时全覆盖监控,录像保留3个月,消防分队每小时巡逻,244个安保分两班倒,还有犬防。市技防办公室专门来监管,区公安部门一次次来检查情况,中国馆还有20几个民警派驻。入场参观还要安检,与上飞机一样。当时还曾经要求我们严格按照一级文物的标准来执行安保,可能这个要求是过于严格了。我个人的意见是必要的安保要具备,能节省的也要尽量节省,比如安检可能不需要执行飞机场登机的标准。将来文化事业再发展,看一个展览也就是一个平常行为,文化事业一定要老百姓来参与,那就一定要讲成本。市场经济规律一定不能违背。希望今后对这样类似的展览,能有一个基本的安保要求,根据实际需要来控制成本。其实我们已经买了高额的全免责保险。
记者:政府在这样的一个大展中有过支持吗?
谢定伟:这次展览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展览,完全由民营资本来做,政府在经济上没有赞助我们。现在国内博物馆、美术馆普遍免门票,但我们因为成本的关系要卖门票,所以寻找场馆就成为一项巨大的困难,上海美术馆的场租费原本是270万元,换到世博中国馆,单场租费,就数倍于美术馆。政府是支持我们的,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我们也不可能在中国馆办那么大的展览。比如文广局的批文很快。还有中国馆不是海关许可的监管场地,而这次涉及的艺术品价值6.8亿欧元,海关押金要交30%,谁能付得起啊,但海关很支持,改为驻场监管,免了押金。
记者:听说在借展费支付方面,你们作为民营企业也遇到了一点麻烦?
谢定伟:是换汇的问题。我们得到的是文广局的展览批文,据此海关定性为不需支付外汇的非贸易展览,但是借展方巴黎国立毕加索博物馆要求的税后100万欧元的借展费须支付外汇。由于展品入关的海关报关单上注明是会展不能有外汇支出,于是银行就不让我们换汇支付给外方,尽管我们已经交了税,银行还是要我们到外汇管理局去申请外汇。外汇管理局说按海关的报关单你是非贸易项目,不可以换外汇出境。因为毕加索大展已经见报了,这次酌情特批,以后必须以外贸方式来做。于是我们又去找外贸公司(通过外贸公司做成本会增加),但由于海关的报关单是非贸易展览,外贸公司也不能做。资询海关能否把报关单改成贸易借展,海关说根据文广局批文,这属于非贸易展览,报关单不能改变。这样今后办展换汇仍然会遇到同样的问题:如海关仍然根据文广批文将展览定性为非贸易,那就既不能换汇直接支付到国外,也不能按贸易方式通过外贸公司来支付外汇给外方。
可能目前的体制里面没有民营企业引进国外展览并需支付外汇的先例,像上海博物馆这样的政府事业单位肯定有相应的政策配套。不知政府哪个部门,不知是商务部、文广局,还是海关能解决这个问题?体制改革和改变,谁来牵头解决这个事情?这变成一个课题。
记者:如果没有收门票这一项,你们很可能就会在上海美术馆做这个展览了。
谢定伟: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去年两会时也提过这个问题,特展应该收费,因为特展的成本高。国外也是这样,一些普通的低成本的展览,或博物馆美术馆自己的藏品展,可以免费,但特展例外。如果不能卖门票,就等于把一些国外高端的艺术品展览关在国门外。现在80元钱看62幅毕加索,平均一元几毛钱看一幅世界名著,难道不值吗?做画展根本不可能是暴利行业,打平就是成功,国外都是如此。
如果把门槛放得很高,那么类似毕加索这样的顶级艺术品展览就一定会做亏,以后就不会有人来做,最后受影响的是老百姓的文化生活,在家门口看不到国外顶级艺术品展览,只能出国去看。
【编辑:汤志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