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力访谈2:中国需要什么样的艺术 2012-01-10 09:32:44 来源:作者博客 作者:杜曦云 点击:
杜曦云:这几年大家一直在反对符号化和图像化,但这有时又走向了一种矫枉过正。我个人认为,不是符号和图像本身的错,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关键看怎么来运用它。

反符号化并未抓住症结

 

杜曦云(以下简称杜):这几年大家一直在反对符号化和图像化,但这有时又走向了一种矫枉过正。我个人认为,不是符号和图像本身的错,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关键看怎么来运用它。

 

张大力(以下简称张):我认为中国当代艺术目前的问题,不是致力于解决语言本身的问题,首要的应该是解决艺术家的动力问题。单纯谈符号化,或者单纯谈一种语言,都是有问题的。而单纯地使用符号或者单纯地将符号置于死地,都是不对的,这个世界的很多东西是靠图像来传播、靠符号来表达的,所以符号和图像本身没有什么问题,问题是使用这种语言的艺术家的动力——他选择的符号与他原始的动力能不能紧密结合。所以,我认为这是语言有效性的问题。语言是一种工具,如果没有所指,它仅仅是一个空洞的躯壳而已。要先有动力,然后是语言,这两个东西是有先后的,而不是语言在先,内心的创作动力在后——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有些作品的语言很好,可是它的力量与我们当下的现场和艺术家内心的情感没有直接的连接,艺术语言缺乏现场化、艺术语言与作者内心没有关系的话,它就沦为苍白、空洞的能指。

 

杜:我个人认为,符号是对现象、意涵的高度浓缩和抽象,符号有其存在的理由。符号运用得当的话,可以很巧妙和精准。现在的问题是——很多人把符号简单化、浅薄化了。

 

张:需要理清符号本身的意义和它的来龙去脉。首先,符号是一个精到提炼的过程,如果没有提炼和发展的过程,仅仅是简单地挪用符号,此时是有问题的:这个艺术家用这个符号是想做什么?它与他的想法是不是一致?从立场、动机的角度来分析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很多作品运用的符号,在中国本土可能是没有意义的,或者失去了它原来的意义。但是,把这个符号拿到另外一个文化语境中后,通过那个文化/意识形态系统来刻意阐释和误读这个符号,在这种怪异的情况下,这个符号似乎变得有意义了。这种对符号的把玩,对中国当代艺术没有什么好处。

 

其次,如果仅仅是用符号来掩盖自己动力的缺乏和思想的苍白,把它做的外表宏大、漂亮,引导人去看这个符号本身,却看不到符号背后的深刻意涵,这时更不可取。如果把你的深层体验经过长久的提炼、加工、抽取后变成了一种符号,而且与你的内心相契合,这样的符号就是好符号。

 

所以,我认为最好的符号是从中国本土现场里、从自身体验和思考中提炼、凝缩出来的、新鲜的、有血有肉的。如果一个符号是虚假、陈腐、苍白的,那这个符号没有什么意义,是死的符号。

 

杜:往往错误不在符号本身,而在于对符号的一种非常浅薄的、简单的、肤浅的运用。在当下这种反对符号化、图像化的言论中,首先反对的是对符号的简单拼贴与挪用。更深层的一个原因,是要强调视觉语言的本体性优势——“图形性”。视觉语言的本体性优势与文字不一样,它的优势是直击人的心灵,让人产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独特感觉,把握到一种只有视觉语言才能传达和揭示的特殊“真理”。过分强调符号化、图像化,是在强调视觉语言的“话语性”功能——叙事、表意的功能。

 

张:我赞成你所说的。仅仅强调反符号化,其实没有抓住中国当代艺术的症结。中国当代艺术的问题,并不是符号本身的问题,而是这个符号被浅薄地滥用。提炼、浓缩、创造富含深刻体悟的符号,这个过程是相当漫长和艰辛的,为了减少这个孕育的过程,他只能拿现成的符号来简单玩弄。而这个符号与其内心深处有无关联,大家好像不太考虑它。所以,这个问题逐渐出现和严重了。现在的艺术家,其成长的时间是很短的。过去是鏖战了很多年,差不多从骨髓里榨取,然后才可能提炼、创造出一件作品。时间短的话,提炼的过程就缩短了,提炼出一个精准的符号,就几乎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作为一个艺术家,我认为符号和现场的关系也很重要。很多作品中的符号运用,象“皇帝的新装”,他觉得披上了一件很“当代”的衣服,但实际上什么都没穿。

 

杜:这种“当代艺术”,因为浅薄和苍白,流于一种伪当代艺术。

 

张:对,这是“伪当代”或“伪概念化”的艺术,因为这个概念本身是不存在的,与他的内心完全没有交流。

 

简洁、直接与简单、直白的区别及其内因

 

杜:我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很多艺术家的感知能力非常的细腻、微妙,但在进行艺术创作时,他尽量不把自己的作品复杂化、诗意化乃至玄虚化,力求用非常粗犷、简洁、直接的语言来提炼、纯化他的所感所思。直观而言,运用符号、图像者,有两方面的差别:简单、直白与简练、直接。有些人简单地运用符号、图像,让人感觉很粗浅、直白,把视觉作品变成社会学、哲学的简单图解。而有些作品却非常巧妙、深刻地运用符号、图像。对于后者来说,这些艺术家往往有丰富的视觉词汇和良好的视觉语言把握能力,他也可以熟练地运用故弄玄虚、云遮雾罩或乍看令人不明就里、或所谓诗意化的令人反复捉摸、回味无穷的语言,但是他却弃而不用,为了清晰、有力地表意,他们选择和创造了一些简洁、明了的语言,这种语言,可能是符号、图像。对此你是怎么看的?

 

张:我想他肯定有他的理由。一个艺术家本身是一个很细腻的人,但是他使用粗犷的语言,因为这种语言可以清楚地把他内心的所思所想表达出来。一个人所掌握的语言是很多的,但是哪那种是与自己最契合的语言?哪种是从自己内心生发的语言?每个艺术家就要问自己,他能不能找到这种语言。如果他找不到,就会很别扭。一个美女,她的衣服非常多,但有时这些衣服与她的身体并不相配,虽然它们也很好看、也很贵,但穿到她身上,实际效果很别扭。

 

杜:有时,她会故意选择朴实无华的衣服。

 

张:那就是理性的选择。如果一个艺术家能够理性的选择和创造他真正需要的语言,我认为这时语言是有效的。所谓的朴实无华,其实是为了更有力量。艺术家不像时装模特,你给她换上各种衣服在舞台上走一下就可以。艺术家终其一生,要找到一种能顺畅表达他内心的语言。不好的艺术家能看得出来,他蹒跚不稳甚至完全分裂,是一种混乱的状态,不容易把他的语言和内心所欲完美结合。这就出现一个问题,语言到底是如何产生的?我认为语言、符号,应该由内心的文化所欲来决定,否则,仅仅是买一件不合体的衣服而已。如果是由文化所欲来决定,那他选择的时候,已经非常清楚自己需要什么语言。有一百件漂亮衣服,他都不会选,只选那个与他适合的。

 

杜:非此衣服不选。

 

【相关阅读】

张大力访谈1:现场-朴素-心痛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