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院长:保护故宫需要有“营销”态度 2012-01-10 09:42:12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作者:姚冬琴 点击:
“失窃门”、“会所门”、“哥窑门”……2011年,故宫的多事之秋。突如其来的危机,不仅让公众首次以非游客的眼光重新审视这座皇家宫殿,也打破了一家“老单位”近百年的按部就班——故宫博物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

管故宫,重在管人

 

《中国经济周刊》:2011年发生的失窃事件,是否反映了故宫在文物保护上还存在一些问题?

 

郑欣淼:失窃事件在故宫20年没有发生过,但20年没有发生过不代表不会发生。2011年发生的失窃案,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要吸取教训,警钟要不断敲响。因为我们的责任是重大的。

 

《中国经济周刊》:失窃事件,给了故宫怎样的教训?故宫在管理上,会有怎样的提升?

 

郑欣淼:管理制度最重要的是人的方面。规章制度要严密,但再严格的制度、再先进的设施也要靠人来完成。人的培养、人的觉悟也是我们重视的一件事。故宫保管条件有的比较好,有的不尽如人意,我们也在努力改进。我们最近正在做对故宫规章制度的修订,修订后有140项规章制度,大约有39万多字。

 

《中国经济周刊》:140项规章制度,主要的内容是什么?

 

郑欣淼:那是很复杂的,除了文物管理,还有对外活动、安全消防、招标采购、财务管理等,是规范各个方面工作的规章制度。

 

《中国经济周刊》:故宫有多少职工?怎样使每个人都全身心投入到故宫的保护当中?

 

郑欣淼:故宫在编的有1400多人,直接和文物打交道的有200来人。故宫各方面人员的积极性都要调动起来,每个人都要有明确的责任。2011年,我们对一线部门的职工普遍进行了培训。在故宫,文物不是随便能接触的,他要搞研究,文物交接、文物提取都是有规定的。文物库房的监控设备24小时开着,地下文物库房也有总监控室,随时的影像资料都在。

 

故宫要干的事很多,对人的要求重在两方面:一是首先要有足够的力量,才能保障正常的工作,现在有些部门仍然人力不足;二是提高素质,要有高度的敬业责任心。

 

前几年,有一位游客给我写了一封长信,列举了几点几分,哪个工作人员在外面打电话,不集中精力等等。之后我们就开展了故宫精神的讨论。故宫有些工作是单调枯燥的,年复一年,干久了可能就会松懈。怎么让大家不松懈,是我们需要做的。

 

故宫也需要“营销”

 

《中国经济周刊》:过去大家感觉故宫是皇城宫殿,形象博大、厚重,但有些封闭。您认为故宫应该展现什么样的形象?

 

郑欣淼:我认为,应该既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文化、文明的历史形象,同时又是一个开放的、热情地为社会、为公众服务的现代文化形象。故宫是古代文明的精华,它的魅力在这方面,它的财富也在这方面。

 

这里面有一个古老文化、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关系问题,有一个传统文化如何在现代文化建设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的问题。就拿大家现在很关心的文化产业来说,传统文化、故宫文化和现代文化创意产业有没有关系?应该不应该、能不能发挥很重要的作用?我认为,故宫文化应该成为现代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推动力量。

 

故宫的优势在什么地方?应该在于可以提供丰富的创意资源,通过对故宫文化内涵的发掘,充分利用故宫文化、传统文化的文化艺术元素,研发创造出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受公众欢迎的文化创意产品。故宫博物院在文化创意产业中应该起到更多的推进作用,这个推进作用不在于故宫的文化创意产品能卖多少钱,而在于承载着古人智慧的艺术品能给今天的人们带来一些启发,带来一些灵感。

 

故宫的价值要从不同方面理解。故宫的文物不是完全僵化的,它也能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产生作用。我们对文物价值的认识和发掘程度,决定了故宫价值在国人、世人中发挥作用的程度。

 

《中国经济周刊》:您提到过一个概念叫“博物馆营销”,故宫的营销和普通意义的营销有什么不同?

 

郑欣淼:其实这是一个新的理论,在国际上很流行。它不是一般商业意义上的营销,博物馆营销就是博物馆可以通过战略管理和市场营销的方法进行博物馆文化的推广传播。对故宫来说,通过“营销”这一途径,真正将社会需求放在首位,坚定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信念,提供满足社会发展和公众要求的优质服务。“营销”和“经营”是分不开的,博物馆需要我们很好地管理经营,当然这也不是一般经济意义上的“经营”,而是要以经营的理念,要认真、细心地对待故宫,精心地组织和开展各项工作,这首先是一种态度。
 

 


【编辑:汤志圆】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