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或传统:关于2000年之后当代艺术主体的找寻和确认之路 2012-01-16 14:06:53 来源:作者博客 作者:崔灿灿 点击:
本文以 “07文脉当代·中国版本”北京大型综合艺术展、“意派:世纪思维”艺术展、“中国性”2010中国当代艺术研究文献展、“溪山清远”中国新绘画艺术展四个展览为例,试图通过文本比较、实践调查、数据分析、观点罗列与并置的方法探讨2000年之后中国当代艺术主体的找寻和确认之路。

3、四个展览中的参展艺术家相互重叠的人数和次数

 

“中国”或“传统”:关于2000年之后当代艺术主体的找寻和确认之路

 

通过四个展览之间参展艺术家重叠次数和人数的数据比较,“溪山清远”、“意派”、“07文脉当代·中国版本”三个展览同时选择了艺术家尚扬的绘画作品,可见三位策展人的学术理念在寻找实践作品的时候,在尚扬的作品中出现了一致性,尚扬可以成为研究“中国”与“传统”问题的经典个案。同样,数据中,“意派”、“中国性”、“文脉当代”三个展览之间艺术家的重叠次数和比例较高,这三位策展人之间的作品选择取向较为相似,由此看出,这些多次重叠的艺术家所从事的关于“中国”或“传统”问题的实践工作,在一定层面上是被国内策展人和相关人士所共同认同的。“溪山清远”参展艺术家中,只有尚扬和洪磊两位艺术家与其它展览重叠,相对另外三个展览而言,由于“溪山清远”在艺术家的选择上以架上绘画为主,所以重复率较低。

 

4、展览参展艺术家所占展览画册版面的比较

 

“中国”或“传统”:关于2000年之后当代艺术主体的找寻和确认之路

意派

“中国”或“传统”:关于2000年之后当代艺术主体的找寻和确认之路

 

在“溪山清远”和“意派”两个展览中,策展人在编撰画册的时,对不同艺术家所占页码和入选画册作品的数量上做了不同的处理。如果排除画册制作经费和设计形式的考虑,那么在同一主题和理念内部,参展艺术家又为何出现不同的页数,这些艺术家作品之间有什么区别,是否有轻重之分,好坏之别?这样的比较却从另一个方面展示了策展人在同一系统内部学术选择的倾向性和实践的具体操作。

 

溪山清远(旧金山)

 

从统计的数据来看,以“溪山清远“为例,”溪山清远“在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的展览画册中,杨勋、杨冕、曹敬平、李瑞四位年轻艺术家所占页码最多,洪磊、唐可、沈小彤三位艺术家所占页码最少。在”溪山清远“英国路易斯·布鲁恩基金会展览画册中,曹敬平、杨勋、李瑞、洪磊四位艺术家所占页码最多,毛旭辉、李青、方力钧、沈小彤、唐可、王广义、曾浩、张小涛、张晓刚、周春芽几位艺术家所占页码最少。将两组数据进行合并与比较:曹敬平、杨勋、李瑞三位年轻艺术家,在两次展览中平均所占页码最多。

 

无论对展览实践中的何种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和研究,我们所得到的都是一些由物理数据所呈现的相对抽象资料。物理事实的的发生仅仅是思想的具体物化,而支配这种物理实践的则是策展人的策展理念与思想意识。

 

5、展览策展人策展和学术研究系统性、持续性的比较

 

“中国”或“传统”:关于2000年之后当代艺术主体的找寻和确认之路

 

从四位策展人对该主题的展览系统性的考察和实践层面来看,陈孝信在几年中,相继策划了数十次和“文脉当代。中国版本”相关的展览,针对同一主题深入的持续性较为明显。无论是展览的密度、还是展览的研究多样化,或是文献的梳理以及积累工作,陈孝信在这四位策展人之中是对该主题最为重视、研究最为集中的策展人。王林的“中国性”,延续了其一贯的学术主张,“中国性”是其持续性工作中的线索整合,它包括:中国经验、现实境遇、精神深度、底层人文、边缘性等,整体的来言即:在问题意识和历史意识的主导下,对“中国性”和“当代性”的交叉研究。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