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聿铭:把中国建筑的根留住 2012-01-30 11:39:10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吴波 点击:
他的作品惊艳世界,也引争议无数 他被尊为大师,却几无理论著述。2012年图书订货会期间,贝聿铭唯一授权出版的中文译本《贝聿铭全集》首发,成为本届订货会图书亮点。贝聿铭一生的七十多件作品,几乎都享誉世界。有人说他是狂徒,以一介华人身份,将一座晶莹剔透的金字塔……

对话郑小东:

 

看贝老的建筑,可反思当今中国建筑现象

 

记者:翻译这本书的初衷是什么?

 

郑小东:主要是出于对贝聿铭先生作品的喜爱和对其艺术成就的尊重。贝聿铭先生是最杰出的华人建筑师,是20世纪全世界最成功的建筑师之一,是唯一一位获得过建筑界最高奖项——普利策建筑奖的华人。他的建筑作品遍布世界各地,其中很多成为当地最重要的标志性建筑。其中,华盛顿的国家美术馆东馆、巴黎的卢浮宫博物馆扩建、柏林的德国历史博物馆以及香港的中国银行大厦等建筑早已成为国际知名的旅游胜地。贝老今年已经95岁高龄了,这本书是他一生作品的一个总结。我很荣幸能够参与《贝聿铭全集》的翻译工作。

 

记者:《贝聿铭全集》在新年出版,您觉得其意义何在?

 

郑小东:贝老所代表的现代主义建筑理念(时期),由于历史原因正是国内建筑界的空白。在商业文化、快餐文化、“奇观建筑”甚嚣尘上的今天,静下心来看看贝老的建筑,是对当今中国建筑现象的反思。

 

苏州博物馆绝非败笔

 

记者:之前有评论指出,贝聿铭在苏州设计的博物馆是一个败笔,您怎么看?

 

郑小东:我不认同这个说法,甚至对这种评价感到很诧异,我个人认为苏州博物馆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作品。苏州博物馆在2009年获得了“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大奖”,可以说在建筑界业内还是被普遍认可的,时间证明更是被大众所接受和喜爱。当然学术研究是允许存在不同意见的,只有这样才能愈辩愈明。

 

贝老的设计结合苏州悠久的地域历史文化特色,充分尊重博物馆周围的环境现状。博物馆的周边式布局借鉴了苏州古典园林的格局;外部尺度化整为零,尽量与苏州传统民居相协调,在现代几何造型中体现了错落有致的江南特色;庭院中央的“米氏云山图”,更是点出了苏州园林的山水意境。苏州博物馆“中而新,苏而新”的理念应该说是非常恰当的。建筑学不像其他学科,建筑设计不存在“唯一解”。但我相信,在此时、此地、此景,贝老的苏州博物馆就是最佳的解决方案。

 

贝聿铭兼备东西方品格

 

记者:您眼中的贝聿铭是一个怎样的人?

 

郑小东:贝先生外表平和安静、气质优雅、谦逊内敛,具有典型的东方文化特征。同时又深受美国文化影响,内心坚定执著,充满力量和激情,并且善于交际和推介,具有外交家的风范。可以说正是贝聿铭先生身上兼具的东西方双重品格,奠定了其成功的基础。

 

记者:目前国内还无法产生如此杰出的建筑师,原因何在?

 

郑小东:我认为贝老的成功除了个人天赋、后天努力外,还有着很强的时代背景等多方面复杂的原因。中国羸弱贫穷的近现代时期,没有培养建筑大师的土壤。直到改革开放、经济腾飞,建筑才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大师的产生需要经济基础、历史沉淀、时代机遇和实践积累。实际上,今天的中国已经涌现出一批非常杰出的建筑师。
 

 


【编辑:汤志圆】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