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拍卖江湖:金钱游戏20年 2012-02-07 10:51:20 来源:《芭莎艺术》 作者:孙国胜 点击:
Artprice的数据称,2011年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总额超过1000亿元,位列全球第一。是何种原因让中国艺术拍卖行业的发展远超艺术本身的发展,又是哪些人在过去20年主导着中国拍卖行业江湖,影响艺术、财富甚至中国精神文化产品的价值指标?

 

江湖成海的困境

 

艺术分析机构Artprice此前发布的《2010艺术市场趋势报告》称,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规模从全球第三(2007年),跃升第一位(2010年)仅用了三年时间。此外,中国艺术家的拍卖成绩再次巩固了艺术市场从西方到东方的转移。

 

通过中国拍卖市场的运作,不管是中国书画还是中国当代艺术,不管是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还是张晓刚、周春芽、曾梵志,其作品拍卖屡屡创造“天价”。拍卖额的恶性竞争,让各家公司疲于奔命。在每一个拍卖季前后,各个拍卖公司都是迎来送往,犹如战场一般。“每次到台湾征集作品,为了适应不同客户的作息,自己几乎24小时不睡觉,每天见十几拨的客人。”董国强说。

 

翰海拍卖公司总经理温桂华在某个周六早上接受《芭莎艺术》采访时,脸上有掩饰不住的倦容,她坦言自己已没有周末和时间的概念,“我是多么想各个拍卖公司能够停止拍卖额的竞赛,静下心好好在拍品质量和服务上下功夫。”

 

但这一切都只是美好的愿望。对于一个发展初期的复杂市场,恶性竞争也许才能催生真正的大鳄。

 

人不会在春风得意时反省人生。公司也一样。业内人士表示,这几年的行情根本就不给拍卖公司思考的机会,一迟疑,就会被反超。如果公司拍卖额不在前几位,就会被认为公司的购买人气不足,直接影响下一季拍卖的拍品征集。加上艺术市场的投机泡沫,艺术家、机构参与的炒作,完全改变了行业的竞争环境,从之前的买家市场转换为卖家市场,拍卖公司有好东西才是硬道理。

 

陈郁是目前艺术品拍卖市场中不可或缺的人物,他是近几年拍卖市场中的大买手之一,曾参与多件亿元拍品的争夺,购买作品主要以投资为目的。虽然他跟几个拍卖公司老板私交很好,但他说:“我选择拍卖公司的唯一信条就是有一流的作品。”

 

2011年10月,中国拍卖行业协会首次发布的《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统计公报》显示,中国嘉德、北京保利、北京翰海、北京匡时等业绩最好的十家公司纳税总额5.81亿元,占全国文物艺术品拍卖企业纳税总额的72.63%;2010年上千万元的拍品共408件(套),其中超过三分之二都集中产生在北京保利、中国嘉德、北京翰海、北京匡时等几家企业的拍卖会上。

 

表面的风光,并不能掩盖背后的问题。在此次统计的408件上千万元成交拍品中,截止2011年4月31日,只有237件拍品完成结算,结算率只有58.09%,其余171件尚未完全结算或未结算,涉及成交额55.55亿元。

 

付款难成为一大问题,这也让拍卖行沦落为求买、求卖、求付款的“三求”公司。

 

虽然拍卖条约上明白写着:在竞买生效两周或者一个月内必须一次性付清全款。但是拖欠拍卖款成为拍卖公司最头疼的事情,为了不得罪客户,一般拍卖行都会采取忍气吞声。

 

董国强说:“拍卖做了六年,赚的都是数,看不到钱。把拍卖行关掉,然后把所有欠款都追回来,那才知道真正赚了多少钱。”

 

从江湖到行业

 

不健康的发展,让中国拍卖业始终处于江湖式的金钱游戏中。而要让游戏继续玩下去的压力,则转嫁到各个拍卖公司掌舵人手上。董国强、赵旭、王雁南……这几个名字,直接决定了这个行业的走向、营业数字、甚至行业生死。

 

这种资源与权力的高度集中,让中国拍卖业像是江湖地位的分割,各自守着一块宝地,小有纷争却相安无事,整个行业的发展却因此变得更功利、粗放、短视。董国强对此的分析是:“有些客户十多年的朋友,他基于对我个人的认可与匡时有业务来往,他们已经习惯了只和我打交道,派其他人去都不好使。我这个老板是全公司最累的人。”北京保利执行董事赵旭更是从拍品征集、宣传、销售、催款统统一把抓,虽然他手下有几十号人,但公司大事小情几乎都必须由他处理,或者经过批准。

 

“大家都提醒我,不要像秦公一样,过早消耗生命。”董国强说。“秦公57岁就去世,尽管他在世时带领翰海勇夺全国第一,但是生命的短暂,再辉煌也不值。

 

在公司和行业初创时期,领袖的作用无疑是成长的原动力。然而,“在一个成熟的市场中,公司的品牌会成为主导因素,而不是个人。”永乐拍卖总经理董军说,不过他同时承认:“把正规化和本土的灵活度结合在一起的拍卖行会吸引到更多客户。”而拍卖公司品牌的建设任重道远,中国特色的操作方式依然具有现实作用。

 

尽管代表中国拍卖行业声音的《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统计公报》最后认为,“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的主流企业运行正常,社会反映良好”。但事实上仍有一些公司存在着 “滥收费”、“知假拍假”、“假拍”等不诚信行为。有些甚至成为“艺术品身价炒作”的工具。行业的整体社会形象并不令人满意。

 

20年前,拍卖企业少,参与者少,关注者少;而今天情景完全相反,局面复杂;20年前,中国拍卖业在政策夹缝中自发成长;今天它面对开放的经济大潮,一发不可收。但随着2011年中国火爆的拍卖行情略有降温,一些拍卖企业通过上市、资产重组等方式寻求变革,以及江湖重要人物的离开,中国拍卖江湖会开始新的一页吗……

 


【编辑:颜媛媛】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