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定专家向钱看搅乱艺术市场 2012-02-07 10:59:20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王莉萍 点击:
近日,因为两件天价艺术品——2.2亿元的汉代玉凳以及1.4亿的宋徽宗《千字文》被质疑为赝品,从而激起了拍卖市场的千层浪。质疑声从汉代玉凳的真伪,延伸到拍卖方涉嫌拍假,有洗钱、骗贷之嫌,再到文物鉴定行业的混乱,以及“瑕疵不担保”条款的合理性……

近日,因为两件天价艺术品——2.2亿元的汉代玉凳以及1.4亿的宋徽宗《千字文》被质疑为赝品,从而激起了拍卖市场的千层浪。质疑声从汉代玉凳的真伪,延伸到拍卖方涉嫌拍假,有洗钱、骗贷之嫌,再到文物鉴定行业的混乱,以及“瑕疵不担保”条款的合理性……

 

专家向“钱”看搅乱了市场

 

在古玩商张冰看来,这件饱受争议的汉代玉凳仿清代家具的嫌疑很大,“化妆台和坐凳器型较大,玉质青黄色带糖色,按榫卯结构组合。台桌围屏梁上浮雕螭纹,坐墩以龙凤穿花纹为主。我们知道,这种龙纹属于清代图案,但清代又不可能出现这么大的玉器家具,这个造假并不高明。”至于同样遭遇赝品质疑的宋徽宗的《千字文》,张冰也有自己的看法,“再高明的作伪都经不起与原作的比对,从笔法和神韵来看,那件拍品与宋徽宗本人的确有较大差距,从字体本身来讲赝品的可能性比较大。”

 

张冰告诉记者,最近一年多以来,专程请他掌眼的藏家一下子多了起来,其中有商人、有官员、有白领,还有普通工薪族,而这些藏家拿来的古玩字画十有八九都是赝品,“现在全国艺术收藏爱好者的人数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因为藏家需求,各种鉴定专家也快速登场。藏家、专家都在艺术品领域忙得热火朝天。前几天有一位空姐拿着玉镯、玉佩等三件玉器让我估价,她说三件古玉之前专门请专家看过,还出具了鉴定证书——汉代古玉,鉴定费用是8000元。我一看都是新仿的……”张冰说,一般情况下,专家对其鉴定的古董估价都会高于实际价值,因为他们要按估价比例收取费用。“目前在业内,不开鉴定证书的情况下,鉴定费大约是数百元不等,开鉴定证书的话,鉴定费则为数千元甚至上万元,鉴定专家名头越大,收费越贵。目前,国内鉴定权威部门有国家鉴定委员会,各地国有博物馆等,但这些机构都以国有文物的鉴定为主,对于民间商业鉴定及针对个人藏品的鉴定,他们原则上不参与,即便参与商业鉴定,也只能口头鉴定,不能出具鉴定证书,且要声明是个人意见。不过私下参与商业鉴定且出鉴定书的此类专家也不少。鉴定专家不自律向钱看搅乱了这个市场。”

 

不能仅以“汉代无凳子”判断其为赝品

 

对于汉代玉凳的真伪,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资深鉴定专家却有不同的观点,“2010年,我曾经在民间的一次鉴宝活动中看到过一件玉凳,造型类似于帝王宝座,也是按榫卯结构组合的。当时我们3个专家经过仔细观察论证以后认为其为真品。虽然此凳非彼凳,但仅以器型过大、或者无相关出土器物来判这件汉代玉凳‘死刑’,我觉得并不严谨。”

 

对于有些专家提出的“汉代时人们席地而坐,不可能有凳子”而认定汉代玉凳为仿品的理论,该资深鉴定专家也表达了不同的声音。“不能用目前我们已掌握的考古知识去绝对判定某个文物的真假,因为考古知识往往是随着新东西的不断出土而重新认知的。即便在考古界目前还没有类似的文物出土,也不能人云亦云。举个例子,中国画史上的名作《韩熙载夜宴图》是五代南唐画家顾闳中唯一的传世作品,以连环长卷的方式描摹了南唐巨宦韩熙载家开宴行乐的场景。这幅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老画,属于国家一级文物。不过因为画面上的桌子、椅子,以及很多人物坐在椅子上的场景,导致前几年有些木器专家在媒体上指出这幅画是臆造的,理由就是那个时代不可能有椅子和茶几。而他们忽略了这幅作品的画风、纸张、神韵,也忽略了传承有序。”

 

该资深鉴定专家告诉记者,“鉴定古玉,要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刀工是电动工具痕,还是过去的手工雕琢痕迹,此外还要看其风化程度,人工作伪的风化,用各种酸咬的作旧都可以看出来。之前曾有某专家甚至用大头针鉴定古玉。鉴定时用大头针在玉器上划,划出痕迹的都是赝品,没有划出痕迹的则进入下一轮。我们知道,玉本身较硬,如果没有受到腐蚀,大头针确实划不出痕迹。而能划出痕迹的则有两种可能,一是玉器被强酸腐蚀,是作旧的;另一种则是古玉在地下受沁,刚出土时很软,没有经过长年把玩,在硬度尚未恢复前,有些甚至用指甲都能划下痕迹,

 

玉鉴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技术活儿,不能迷信某几位专家的观点”。

 

鉴定行业混乱,拍卖市场水深

 

虽然拍卖方北京中嘉承认这件创下2.2亿元拍卖纪录的玉器并未最终成交,但仍有网民质疑拍卖公司与买卖双方联手做局。“极可能涉嫌洗钱、行贿受贿、抵押骗贷等行为”。

 

其实最近一年以来,拍卖市场因为假拍、做局等丑闻已广受诟病。去年6月,以7280万元成交的徐悲鸿油画《人体蒋碧薇女士》被指出为赝品,而徐悲鸿的长子为该作品还出示了真迹证明书。对此,该资深鉴定专家表示,家属鉴定现在成了一种流行趋势。“不过即便是大师家属在这个圈子里也没有话语权,很多拍卖公司的重器拍卖环节存在垄断,他们往往有一个核心圈子和利益链条,陌生人很难进入这个圈子,即便你是大师后人,即便你拿出来的作品是真的对的、且价值很高,你也无法进入征集圈子。当然在征集环节被‘枪毙’之后,拍卖行会私下找你,和你谈合作分成拍卖,或者低价买断拍卖。”

 

同样在去年,“金缕玉衣”巨额贷款诈骗案曾经轰动一时。原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杨伯达等5名顶级鉴定专家,为谢根荣自制的“金缕玉衣”鉴定估价24亿元,谢随后以这件‘金缕玉衣’做担保,向银行骗贷10亿余元,并最终导致了超过5.4亿的损失。对此,该资深鉴定专家认为,造成鉴定混乱的最根本原因是无科学标准,而鉴定师出错了也不用承担责任。“比如古玉,截至目前,全世界范围内机器只能检测其材质,无法确定年代。成件古玉出土后,到底是哪个年代制作、哪个年代入土都无从检测,只能凭借专家的主观经验和眼力。青铜器,按某个年代器皿金属含量制作,机器检测也只能说所含成分和哪个时期的相符。仪器检测古代字画只能判断纸张,同一时代不同的人,画风接近或者有意模仿,仪器无法测定,专家经验也不尽然全对。文物鉴定主观性太强,很容易钻空子。”

 

认定拍卖行是否有意售假是个难题

 

面对各界质疑,中嘉拍卖公司以“拍卖公司只是中介机构,不保证拍卖品百分之百是真的。其实古玩收藏,打眼也是一种乐趣”给出了回应。

 

对此,上海拍卖行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陈克涛表示,“《拍卖法》中‘瑕疵不担保’条款,对拍卖行有保护作用,因为客观上文物鉴定做不到百分之百准确。其实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使拍卖行不利用该条款刻意拍卖赝品才是重点,不过如何认定拍卖行是否有意售假也是个难题。现在有一种观点是建立第三方鉴定机构,不过这同样也存在利益纠葛,第三方机构的专家就能够做到平常心吗?目前国内鉴定往往涉及各方利益,包括鉴定专家的利益,而且看错了东西也不用负法律责任,所以衍生出了很多问题。”

 

众所周知,国外文物鉴定以鉴定者的个人口碑为主。那些权威的鉴定专家已树立了自己的品牌,不会人情鉴定或利益鉴定。陈克涛认为国内不缺水平高眼力好的专家,“不过都处在利益链上,利益机制造成了鉴定结果的偏差。同样,国外拍卖机构也非常注重树立自己的品牌,所以原则上不售假,尽可能地剔除赝品,尽可能提高自身的鉴定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立足市场持续发展。现在国内已经有拍卖公司开始对拍品保真了,也开始尝试‘后悔权‘,那些为赚钱不管真假一哄而上的,最终必然会被市场淘汰”。

 

艺术品金融化的前提是鉴定评估公允

 

艺术品的复杂性决定了鉴定评估的难度,同时也导致了估值的混乱。随着艺术品基金、信托、租赁等金融理财产品的出现,对艺术鉴定估值环节的公允、有序也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艺术基金管理人陈波认为:“艺术品金融化要解决的重要前提是艺术品的鉴定评估。因为国内艺术市场发展太快了,以至于相关衍生服务跟不上,而鉴定估值领域的人才最为缺乏。估值是艺术品投资的难题,如果在鉴定估值环节没有公允的系统,那么艺术品的租赁、仓储、运输、保险、质押贷款等都无法正常进行。而我们艺术基金面临的最大难题,恰恰也是在艺术品估值上,比如一件艺术品,我们需要给客户解释这件作品为什么价值1000万,其价值表现在哪里,这其实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不仅要从金融角度解释其价值或未来升值的空间,还必须从艺术和学术方面去为客户解释。”

 

“艺术品保险,投保前的鉴定评估是最大的难题,也是投保人与保险公司出现争议最多的环节。”金诚国际保险经纪有限公司的彭矩华告诉记者,“艺术品保险,一旦鉴定评估出现差错引发纠纷,鉴定机构也没有能力承担法律责任和经济责任。鉴定评估机构的权威性和资质一直困扰着艺术品保险业务的发展。”

 


【编辑:颜媛媛】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