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更斯是电影之父还是时代剧的陈词滥调? 2012-02-07 15:14:27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蔡晓玮 点击:
一枚虫蛹裂开隙缝,露出了一双颤抖着的翅膀,几秒钟后,这一精致的图景被一片埃塞克斯的沼泽死水所替代,逃犯马格维奇从死水中探出头来,一把拽住了正在狂奔的小男孩皮普的双脚。去年圣诞为庆祝狄更斯诞辰200年,BBC推出了根据查尔斯-狄更斯的小说《远大前程》的同名电视剧。

《小杜丽》(BBC,2008年)

《小杜丽》(BBC,2008年)

 

去年圣诞期间,BBC1台推出了根据查尔斯-狄更斯的小说《远大前程》改编的同名电视剧,为狄更斯诞辰200年献礼。

 

在这部电视剧的片头,一枚虫蛹裂开隙缝,露出了一双颤抖着的翅膀,几秒钟后,这一精致的图景被一片埃塞克斯的沼泽死水所替代,逃犯马格维奇从死水中探出头来,一把拽住了正在狂奔的小男孩皮普的双脚。

 

事实上,这一被囚犯抓住脚踝的噩梦般场景再次登上荧屏绝非巧合。没有其他任何一个小说家的小说像狄更斯的那样被如此频繁地改编成电视或者电影,并且总是受到赞誉。到目前为止,已经有大约400部电影和电视剧受惠于狄更斯的原著,而这一数字在2012年将更加可观,还将有一部不同版本的《远大前程》,而BBC2台也将播出根据狄更斯小说《艾德温-德鲁德之谜》改编的两集电视剧。在这400部作品中,有忠实原著、服饰华美的历史剧,移植到当代背景的改编版本,甚至木偶剧,无所不包。而从1月开始,连续3个月,这些影片和电视剧中的一部分将在英国电影协会的主持下在伦敦进行回顾放映。英国人试图证明这一点——狄更斯的名字贯穿着电影和电视史,至今不衰。

 

肥皂剧的先驱

 

事实上,仅仅在三年前,BBC的电视剧部门还信誓旦旦地宣称要从时代剧重镇的名号中进行蜕变,更多地制作反映当代的电视剧。然而,当其宣布2012年的开年作品来自一个19世纪的作家、风格也完全忠实原著、电视剧风格仍然是华丽中带着些许阴暗风时,引来的却不是非议而是期待。

 

此版电视剧《远大前程》的导演布莱恩-柯克将狄更斯的这部晚年作品的核心理解为人们重生和自新的渴望。和编剧萨拉-菲尔普斯一起,电视剧再次重新将我们带回狄更斯的世界——这是一个所有人物都在寻求改变自己抑或改变他人的世界。“他知道观众的心理,他知道怎样让他们在上一分钟捧腹大笑,下一分钟就凝神屏息。”菲尔普斯这样讲述她对狄更斯的理解,“另外一点则是,狄更斯热爱讲故事的同时也发自内心地热爱他故事中的人物,即便是那些可怕的、堕落的人物。”

 

这些狄更斯笔下的人物几乎每隔几年就会出现在荧幕上,不论是在1970年代的那些BBC下午茶时间的便宜电视剧中,还是近些年来的那些昂贵的电影大制作上,甚至这些人物也出现在了木偶剧中,比如1992年的《布偶圣诞颂》(改编自狄更斯的《圣诞颂歌》)。这不免给人一种感觉,那就是狄更斯在电视和电影这两种媒介发明之前就已经掌握了如何让故事适合于影视表现的技巧。

 

事实上,狄更斯起伏跌宕的作品常常被看作是肥皂剧的先驱。他的小说充满魅力,以至于那些在维多利亚时代从英格兰出发的游客们在美洲大陆的港口被当地的粉丝围追堵截,只为获知狄更斯小说的最新章节内容。而另一方面,狄更斯采用的第一人称叙述方式也让他的小说成为电视系列剧改编的完美底本。

 

此外,在改编者们看来,狄更斯小说中那些独特的、内心欲望强烈的角色几乎可以被观众们在第一时间就立刻记住,而这对成就一部动人心弦的影视作品至关重要,即便有时候,这可能牺牲掉情节。“比如说,在《小杜丽》里,有很多财产的变更,其中一些变化匪夷所思。”执导了2008年BBC14集电视连续剧《小杜丽》的导演戴木德-劳伦斯说,“但是,吸引狄更斯的始终是这种变化给人物带来的情感上的冲击。”

 

电影之父?

 

1月10日,BBC4台播放了一部名为《狄更斯和电影》(Dickens on Film)的纪录片,由BBC和英国电影协会联合拍摄,这部纪录片的制作人阿德里安-伍顿和剧作家迈克尔-伊顿再次为狄更斯是电影之父这一论断作出了强有力的佐证。当然,他们并非有如此看法的第一人。

 

1944年,在一篇由前苏联导演谢尔盖-艾森斯坦发表的非常有名的文章中提出,“只有那些非常轻率而且自以为是的人”才会认为电影“有着让人不敢置信的清白出生”;而电影先驱、美国导演大卫-格里菲斯则承认自己很多的电影故事讲述的技巧,包括如何运用近景、远景以及如何在两个平行段落中切换,都可以在小说《雾都孤儿》中找到对应。确实如此,格里菲斯的第一部电影只有14分钟,他选择的改编对象就是狄更斯的短篇小说《炉边的蟀》,而在其中他尝试了一些早期的蒙太奇实验。在格里菲斯的后期作品的拍摄中,他曾被自己的摄影师质疑,怎么能够跳来跳去讲述一个故事,他的回答是:“难道狄更斯不是这么做的吗?”

 

就像人们对于很多事物的起源都有着暧昧的传说一样,尊崇狄更斯也是电影之父听上去或许会像是天方夜谭,但是,毫无疑问的是,他确实提供了一种观看世界的另类方式。

 

19世纪末,电影诞生。现在保存的最早的关于狄更斯的改编电影版本或许是1901年拍摄的《圣诞颂歌》,这部野心勃勃的英国电影现在被保留下来的只有4分钟,影片是根据当年的舞台剧版本改编的,摄像机就架设在剧院观众席的第一排。之后则是1909年的一个9分钟的版本的《雾都孤儿》,这个版本也是将狄更斯的小说简化成了一系列的舞台造型。而与前两部相比,弗兰克-劳埃德执导的1922年的电影《雾都孤儿》则完整真实地保留了小说的味道,劳埃德聪明地在那些闹剧场面和感人段落之间切换,达到了狄更斯小说悲喜交加“五花肉”般的味道。不仅如此,劳埃德甚至颇为成功地将片中主角奥利弗描绘成了狄更斯所设定的一个出淤泥而不染的人。在片中扮演奥利弗的小演员杰基-考甘与其说是扮演了一个流浪小子,不如说是一个在19世纪伦敦撒野的杂耍艺人——他扮演的小奥利弗对于那些真实的痛苦甘之如饴,接受它们就像在接受扔在自己面前的蛋糕。

 

还原还是创新

 

之后,考甘又和卓别林一起搭档演出了《寻子遇仙记》(1921年),而这部作品中的很多情节都借鉴于狄更斯的小说。考甘的成功也成就一股潮流,涌现出一批根据狄更斯作品改编的电影作品,这个潮流一直延续到1968年的音乐剧《奥利弗》,然而,这些不断被重复的故事虽然仍然动人,但却常常缺乏新意。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狄更斯的小说随着华丽的时代剧在电视台的下午茶时间播出,然而,就像《南方公园》的一集中所讽刺的那样——“啊,狄更斯!就是那些鹅卵石街道、陡峭的伦敦建筑以及那些用肉豆蔻填充的约克郡布丁!”

 

实际上,电影创作者们想要对这一温馨的维多利亚式的英式传统内容进行革新的企图由来已久。在1897年的电影《南希-塞克斯之死》中,就将《雾都孤儿》中的妓女南希改编成了同伙塞克斯的妻子。此后,一些类似的质量不高的影片涌现出来,在1998年的《远大前程》里,皮普被刻画成一个为生计挣扎的艺术家。

 

更为主流的尝试则是尽量将狄更斯的世界还原,让小说里的一切在粉丝眼前原样重现。在克里斯汀-艾德乍德的《小杜丽》里,就有着一丝不苟的场景、威尔第的配乐以及长达6个小时的片长。然而再精美的影片版也是对读者想象的狄更斯世界的破坏。

 

另外一些改编版本则试图取中庸之道,一方面展示狄更斯的世界,另一方面则对现实中的自我有所警示。在它们之中,最棒的是1946年由大卫-里恩执导的《孤星血泪》(《远大前程》)。从影片一开始,导演就试图完全抓住一个孩子的视角,影片中充满着突然的特写和各种各样的观点,在结束的场景中皮普拉下了哈维森小姐那所破败寓所中的肮脏窗帘,喊出:“我要回去,让更多阳光照进来。”——在1946年,这句话听上去或许更像是一位从战场回来的士兵说的;而在2012年,这或许更应该成为一个决心要将狄更斯的小说影视化的编剧所发出的豪言壮语。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