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庆祥:第一次进拍场38万买回假画 2012-02-08 13:58:05 来源:北国网-辽宁日报 点击:
郭庆祥,在中国收藏界被誉为一匹黑马。他的收藏实力与知名度,20年来随中国艺术品市场一路飙升。不过,真正让郭庆祥成名的,是去年他与范曾打了一场“流水线作画”的官司,引发了一场全国范围的艺术价值和文艺批评的大讨论。

郭庆祥,在中国收藏界被誉为一匹黑马。他的收藏实力与知名度,20年来随中国艺术品市场一路飙升。不过,真正让郭庆祥成名的,是去年他与范曾打了一场“流水线作画”的官司,引发了一场全国范围的艺术价值和文艺批评的大讨论。这位大连收藏机构玥宝斋的掌门人,也被冠以“大嘴”收藏家的雅号。日前,郭庆祥被中国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等单位评选为2011年中国收藏界十大人物之一。记者近日赶赴大连,与这位时常针砭时弊揭批艺术圈乱象的藏界名人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

 

38万元买回一幅假画

 

干练的板寸、细长的小眼、挺拔的身材,再配上一袭黑色长风衣,一副硬汉形象的郭庆祥就这样出现在记者面前。与记者想象中温文儒雅的书画收藏家风格截然不同,反倒与当红明星孙红雷有几分神似。

 

今年49岁的郭庆祥,是地地道道的大连人,一口原汁原味的大连口音。郭庆祥一边品着红茶,一边跟记者聊了起来。1992年,郭庆祥踏入艺术品收藏市场,那时郭庆祥还是一个经销家具的商人,对艺术品懂得不多。第一次到拍卖场,他花38万元拍回一幅假的徐悲鸿奔马画。

 

吃一堑长一智。郭庆祥此后如饥似渴地学习书画知识,很快就找到一条捷径:跟艺术家学习。

 

1993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著名导演、书画家梅阡来到大连。梅先生建议他,投资拍摄一部80岁左右老画家的大型纪录片,既为国家建起一套记录中国艺术发展的音像资料库,又有了直接向他们请教学习的好机会。郭庆祥投资上百万元,为健在的一流书画大家们拍摄了纪录片 《八十瑰宝》,在黄胄、吴作人、董寿平、何海霞、梁树年、白雪石、宋文治、张仃等人身边勤学苦问,后来又跟吴冠中、朱德群、张功慤、石齐等画家交朋友,书画大家们的言传身教,让他迅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书画鉴赏家和收藏家。在其藏品中,吴冠中的作品就有50多件,包括《高粱》、《苏醒》等精品。

 

不要被头衔所迷惑

 

作为收藏家,郭庆祥会给收藏爱好者哪些建议呢?郭庆祥说,搞收藏一定要注意两条,第一不要盲目上手,要多学习多钻研,弄懂了如何鉴赏再出手;第二要保持一颗平常心,不要怀着一夜暴富的贪心来搞收藏。郭庆祥说,现在许多人搞收藏是有投资目的的,这无可厚非。但最好是收藏和投资结合起来,既收藏了一个喜欢的藏品,同时它又不断地升值。郭庆祥认为,将收藏看作是一种感情寄托,而不仅仅是投资行为,这样的收藏才能让人快乐。另外,收藏者只有加强自身的艺术修养,有了识别能力,才能规避艺术品的投资风险。

 

“大众涉足艺术品收藏,要注意不要被某些带着光环的‘艺术家’、‘协会主席’等头衔所迷惑,更不要被留着胡子、穿长袍马褂这些故作高深的包装工具误导。 ”郭庆祥说,其实真正的艺术家都是很单纯、很淳朴的,艺术家没有那么多官衔,甚至一个光环都没有。收藏者买的应该是艺术品,而不应该是官位。一幅作品应该以本身的艺术水平来决定价格的高低,而不应是以作者的官位或社会名气来决定价格,尤其是一些在媒体上经常露脸的画家,他们把大多数的时间和功夫都花在做“明星”,搞“表演”上,根本没时间去搞艺术创作,这样的画家是没有艺术生命力的。郭庆祥认为,现在社会上官位越大、画价越高的现象,说明收藏市场本身的不成熟,存在太多有钱而不懂画的收藏者,只能按名气按官位追捧没有艺术价值的所谓 “艺术家”,这种怪现象只有在当下审美缺失的时期才会出现。

 

文交所是一种文化恶搞

 

究竟什么样的藏品值得收藏呢?郭庆祥认为,在收藏界,现在有两种情况,一是收藏具有艺术价值、艺术生命的藏品,做长线投资;另一种是短线炒作,赚完钱就走,虽然资金也进入了艺术品市场,但与艺术价值没有关系。郭庆祥说:“我反对把艺术品当做商品、股票去操作,这违背了艺术收藏的理念和艺术创作的规律。比如某些地方的文交所,把某个画家的作品捆绑上市,艺术品证券化后完全变成了一种投机概念炒作,脱离了书画本身的艺术价值,会让艺术品市场出现泡沫和虚假繁荣,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恶搞现象。2012年,如果没有这部分恶搞的资金,将是收藏家和投资者买进艺术品的好时机。 ”

 

“现在的艺术市场出现一种怪现象,就是评论家道德缺失、艺术家情感缺失、大众审美缺失。 ”郭庆祥指出,有些所谓的知名鉴定家,已经被金钱绑架了,失去了道德底线,给钱就可以把假的说成真的,再给点钱,可以把年代提前,心态非常浮躁。2011年的假金缕玉衣骗贷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原故宫(微博)博物院副院长杨伯达等5名顶级鉴定专家,为骗子自制的“金缕玉衣”开出24亿元的天价评估,导致银行被骗贷数亿元。

 

“时下艺术家整体有一种浮躁心态,淡漠了艺术真谛,过于追求名利攀比,这值得整个美术界反思。如今的流水线产品并不是某一个人的事,而是许多人都在这么干。 ”郭庆祥尖锐地说,一些画家画人物时就换换姿势,画山水时就换换山头,自己克隆自己,一些号称“虎王”、“猫王”、“牡丹王”、“梅花王”的画家及其作品,本身并不是艺术创作,这些小伎俩代替不了艺术创造。千篇一律、大同小异的面孔没有艺术价值可言,在市场上是站不住脚的,作品价格也会大幅下跌。这种流水线产品充其量是商业产品,根本谈不上是艺术品。

 

创新型画家价值最高

 

郭庆祥特别推崇收藏有生命力的作品,因为“这样的作品是艺术家用真情实感创作出来的,能体现时代精神,能感动这个时代的人民”,这样的作品才是有生命的艺术,才能具有长久的生命力。郭庆祥说,艺术创作就是发现和创造,古代书画大家的传统手法,在当时那个年代肯定是创新,而当代艺术家要想成为未来的传统,一定要画出当代的思想精神;创新者不等于是成功者,但是成功者一定是创新者。

 

“当年拍摄《八十瑰宝》时,我们只有两位画家的门没敲开,一个是吴冠中,一个是石齐,他们都以‘要创作,不想把时间耽误在宣传上’回绝了。 2000年,我们筛选全国优秀画家进行研究,发现在这些画家里,程式化、模式化的‘符号性画家’特别多,符号不是风格,符号是画家用雕虫小技的手法刻意制作的商标,而风格是艺术家的自然变化,是在对大自然的理解过程中自然而然形成的风格。如石齐是用真情作画的,他属于创新型画家,有思想、有情感、有魄力,风格不断创新。我们发现了石齐,从2002年开始大量收藏他的作品。所以说,好藏家不仅要有‘口袋’,更要有‘脑袋’。其实艺术界需要的正是这样给现在和未来留下发现和创造的画家。真正的创新型画家产量很低,从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的10年间,石齐只画了80幅作品。 ”

 

现在很难再有捡漏机会

 

郭庆祥认为,无论是具象还是抽象的绘画表现形式,还是笔墨纸砚,在艺术家面前都是工具,再好的工具,如果没有思想情感,也只能停留在工匠的水平,工艺品和艺术品的本质区别就在于此。 “吴冠中曾经跟我讲过水墨画 《故乡》的创作由来。当年他回老家看望母亲,双目失明的老母亲不愿麻烦儿女,自己在家门前的小河边淘米。看到这一幕的吴冠中情不自禁地流下热泪,没进家门就掏出纸和笔素描下当时的场景,回到北京之后完成了这幅作品。 ”

 

2004年在荣宝斋秋季拍卖会上,吴冠中的水墨画《故乡》以50万元的价格起拍,立即有十几位买家响应,价格转瞬间超过200万元,拍卖师几次想落槌,但立刻有买家将价格再次抬高,最终这幅画以660万元的价格成交。

 

郭庆祥告诉记者,当前的艺术品市场跟10年前相比,10倍以上的涨幅是有了,但是对于创新型的画家,如吴冠中、李可染、石鲁、吴大羽、赵无极、潘天寿等,涨幅不止10倍、20倍,可即使这样,藏家还是不愿意拿出来拍卖,这说明真正的艺术作品不仅仅给收藏者带来了巨大的升值,更带来了精神享受和幸福感。

 

郭庆祥说,未来的艺术品市场,有情感创新、发现创造,同时又有时代精神的作品一定会上涨;而流水线作业生产的作品、千篇一律临摹古人的作品,价格一定会下跌。

 

“搞收藏不可能全民收藏,艺术品收藏一定是有钱人的游戏。现阶段已经很难再有捡漏的机会”,郭庆祥如此断言。但是他认为一般老百姓可以搞爱好型收藏,俗话说“百货卖百家”,说明很多东西会有不同的层次,老百姓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力所能及的收藏品。

 


【编辑:张长收】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