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雅集画廊
◇ 画廊和拍卖,都要受市场检验
99艺术网:做了拍卖和画廊这么多年,觉得它们最大的区别在于哪里?
李亚俐:画廊大部分作品来源是直接从艺术家工作室,是当代艺术作品的初始市场,拍卖是检验这个艺术品的再次流通价格。画廊在初始市场推艺术家的作品时,价格相对稳定。由于艺术家一生的创作,作品和阶段总是会有高峰和低潮,所以当他的作品进入流通市场的时候,就会高高低低不一样。画廊里面做展览,眼光好的或者早一点到的藏家通常可以买到比较好的东西,当然,市场特别好的时候,藏家不那么挑剔,只要艺术家名气大,不论大小作品一般都可以卖的很好,是典型的第一市场交易记录。以前,我们在一个传统的艺术市场里面经营的时候,一手市场和二手市场是彼此之间有一点关联性,但是其实是在走两条经营理念和商业模式不同的路。可是在今天这个时代,市场机能的分化已经不像过去那么清晰。不过国际大拍卖行征件时,习惯上还是会透过私人藏家或是画廊,或是经纪人取件。直接与艺术家联系的非常少,有些时候公司还明文规定不允许。这也是对一级市场和体制的尊重。专业市场的象征。
苏富比,佳士得刚开始在亚洲经营拍卖的时候,是不怎么拍当代艺术品的,因为当代艺术正在发展,还没有经过历史和市场的检验,怎么创造流通性呢?直到2004年苏富比开始设置当代艺术专场之后,一下子整个中国就疯狂了,然后有些艺术家也疯狂了,接着中国当代艺术的补涨行情出现。虽是大时代的机遇,但艺术家与流通市场的距离却一下拉近了许多。这样的市场现象对画廊的机制运行必定受到干扰;因为过去画廊直接跟艺术家来往,大家都要经过要做好朋友、互相了解;金钱上要很清楚,做展览的时候画家有画家的想法,画廊有画廊的想法,然后综合起来,从市场和艺术两个方面整合路线走出来,过程路是专业清楚。通常也都是由画廊先评估流通价格启动时机是否成熟?何时是送拍最佳作品的最佳时机?然后还要规划同时段相辅性的运作与推广,锦上添花。现在,尤其是在中国,艺术品还没进到画廊就直接进拍卖行。对于艺术家作品的艺术性,学术性检验完全用金钱与市场来衡量、来定位,不但对艺术创作缺乏鼓舞,对艺术市场生态也是一种伤害。
99艺术网:同一个艺术家的作品的价格在画廊和拍卖行相差有时还是蛮大的,在拍卖行和画廊买作品,投资区别在哪里?
李亚俐:谈到投资,首重保值性掌握。这在拍卖行、画廊都很重要。在画廊,一件作品只需要有一个买家喜欢就可以成交,可是在拍卖行至少有两个人以上喜欢才能拍得出去。所以在拍卖行为什么有一些很特殊的作品,可以拍的很高,因为是自由竞价,脱离了一级市场的定价机制,但不能说明拍卖行选件机遇一定比画廊高 。
画廊推出的都是艺术家新近完成作品,需要画廊做艺术理论上陈述与说明,价格几乎都要比拍卖行价位低一些,对于藏家来说成本较低。因此,眼光相似藏家彼此之间的竞争大多着重时间、眼力,往往不是财力。
画廊和拍卖行彼此之间是不冲突的,反而有的时候拍卖的成交不成交、展览成不成功,常会发生许多自然的关照互动性。为什么这样说?因为现在的藏家在画廊买艺术品时也开始是看重艺术品的再次流通性,当他要求短期的再次流通性的时候,表面上看起来画廊和拍卖行比较,爆发性推广力度相对比较弱,但事实是画廊的操作时程要比拍卖行绵长得多。因为画廊完成第一次成交价格后,仍然有很多时间和余力,继续证明艺术作品历史和市场的检验的延续性,提供了拍卖行许多必备的画廊交易记录和学术评论文献,大大增加了作品二次、三次,甚至多次寻求买家的可能性,拍卖时价钱就自然会逐渐走高。相信任何拍卖行都无法否认,每当编撰拍卖图录时,许多文献资讯都是来自画廊的出版品。
藏家透过拍卖买作品许多时候是为了方便,是追求今日的最高价格定位,付出的成本往往都较画廊购买高。尤其现在拍卖行的佣金收取愈来愈高。而画廊的藏家,喜欢追求的却是未来的最打增值可能;期间或许有客观风险,例如艺术家是不是真的有朝一日能功成名就,但现实的是付出的成本往往能比拍卖行低很多。拍卖关注的是今天的流通最高价值,画廊却可以同时关注艺术与市场的未来发展性,虽然我的藏家组合中许多通常都不是要买来立刻要卖的。总之,谈到艺术收藏先机,在画廊选购比在拍卖行竟拍机会高得多。买和卖过程比较多精神性,也能有许多的分享。
99艺术网:你做了这么多年拍卖,然后再转到画廊是为什么?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吗?
李亚俐:心性上的选择有些相关的原因,经营画廊的人一般来说比经营拍卖的人性格上比较浪漫理想。画廊和拍卖,我刚刚讲是管两个市场的事情,通常经营画廊的人都喜欢跟他喜欢的艺术家来往,跟他喜欢的藏家来往,选择喜欢的艺术风格铺展自己的事业,同时也有余力观察当世的文化风向。在拍卖里面一切以数字为主、业绩挂帅,跟艺术家直接来往的情况一般很少,像佳士得就有明文规定不直接跟艺术家征件苏富比虽然没有,但是专家们都是在很特殊的状况下才会跟艺术家拿东西。拍卖圈里,通常要在艺术家过世,作品变成遗著并且有市场流通记录时,他们才跟管理遗作的家属或基金会开始来往,作品才直接从工作室出来,一直都是这样的习惯。所以很多西方的有名的艺术家过世之后,遗作管理者跟拍卖行的关系反而会开始非常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