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李亚俐:卸“甲”耕“田” 2012-02-16 18:25:40 来源:99艺术网上海站 作者:徐婉娟 点击:
2002年移居上海的李亚俐,原是香港苏富比“20世纪中国艺术”主管、翰海拍卖油画雕塑专场艺术顾问。于一年多年前带着台湾老牌画廊龙门雅集来到上海。她认为中国的市场,特别是一线市场应更该建立一个良好的体系。

台湾龙门时期展览

台湾龙门时期展览

 

◇ 瘦田没人耕,一耕有人争

 

99艺术网:比如,怎样让中国的画廊有一个更好的体系建立?

 

李亚俐:如我前面所说,中国画廊过去错失了许多艺术市场成型期阶段的投入机会,那是历史机遇的不完美,但不是不可弥补的。相较过去许多不具常设展听的文化公司,多以租壬场地形式为艺术家筹划项目性展览。不可讳言,艺术市场追求短期利益,过去都是市场人士的一致性目标。而生养一个略具规模的画廊长期展示艺术作品,常常是很是不现实的商业模式。有一段时间,艺术家结合文化公司结合拍卖的组合相应而起,对一级市场与画廊的成长茁壮产生排挤。如果说这样的组合,才是社会主义的艺市经济模式,为何没有阻挡2008年当代艺术市场的崩跌?为何经过三年的颓势力挽,至今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大板块仍难见大起色?

 

答案已呼之欲出,因为市场体系不完整,分工伦理不明确。艺术品在没有一级市场推广的初始市场基础下,艺术家没有专业画廊经理人铺垫详实成交价格,造成价格虚空而难以为继,有行无市。明确的说,今天的市场已经严重的进到“瘦田无人耕,耕了有人争”的地步。

 

资本主义架构下,健全极致的传统艺术市场组合顺序,相对成长中艺术家应该是:1.艺术品→2.画廊→3.文化公司→4.藏家→5.拍卖行→6.藏家→7.美术馆等非营利组织(作品在进入市场后,藏家可以随时进入)。各组合体间环环相扣,形成坚固的市场基础。大环境遭逢负面金融挑战时,画廊和文化公司应即时进入市场发挥托市动能,协力稳定市场价格,创造与拍卖行、藏家间友善的良性逆市互动机制。这样的话,市场的非理性暴跌一定可以避免。

 

在中国,或因经济模式,或因幅员辽阔、文化差异、历史缘由等等,许多当代艺术家认为对画廊的需要程度可以归零。然而,面对历史与市场检验时,强者如才华洋溢、长袖善舞的毕加索,终其一生也都有不同的专职画廊经纪人相随,而他成长时代的欧洲,现代画廊经营也还只是在起步模式中。

 

画廊,是个精致高尚的文化行业,往来无白丁。既然身为一级市场推动着,就要深切懂得艺术家的经营都必须在起始阶段投注相对的资金,也必需学习诊断艺术家一级二级市场价格起落的原因与关键,明白追求远期回报率职业情操的最终价值,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必须具有说服收藏者认同你的专业眼光和高超的艺术品推销能力。艺术家这方面则必须确认自己对画廊的要求与需要。恋爱对象多的时候,一定要确实掌握稳定的工作室出品价格。学习面对不同的服务单位设定不同的佣金比例,面对财务困境时宁可寻求画廊相助,也不可高价折让作品给一般买家。因为在市场环节里,画廊的营运成本通常是最高的,无法轻易、也不被允许以再次高价折让形式售出尤其是代理艺术家的作品。能过发挥稳定初始价格的作用。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能倾注毅力,如期完成作品。如此,双方在懂得尊循契约精神,开诚布公,信守承诺的基础下,坚实初始市场终能建成。每次新作品推出时都有公开透明的市场价格,并且确认从低到高的每次市场价格调涨区间都存在真实的市场支撑力。这个市场就是真实稳固的。

 

我常常喜欢跟朋友说,拍卖事业阳刚,画廊事业阴柔。拍卖事业追求高爆发性的交易结果,一年两季。画廊事业追求细水长流的日积月累,绵密延长,一年365天。如在今天的市场里能够完美结合,艺术品经营,再没有比“名利双收”的结局更令人向往。
 

 


【编辑:李璞】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