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改良与传统:百年中国美术与文明史叙事学术研讨会 2012-02-20 16:56:34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作者:鲁明军 整理 点击:
2011年9月30日-10月1日,“溪山清远”:百年中国美术与文明史叙事(1911-2010)学术研讨会暨2011·第五届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在成都当代美术馆举行[2]。来自美国和全国各地的40余位学者、批评家及媒体嘉宾出席了会议。

四川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教授王小箭提出当代知识分子的困惑怎么解决?他感觉罗志田在发言中似乎更强调教育中为人师表这一德育功能,而忽视了现代教育更重要的目的——启蒙,这是不是一种教育的倒退呢?

 

罗志田认为,德育是有特定含义的,你觉得可能是一个倒退或者怎么样,但为人师表其实原来说的是两个事。师可能讲的是学校,但代表的是社会,读书人是社会的楷模,不单是在学堂里做楷模。现在学校要我们做表率,至少目前看来实际上是做不到的,不过也许可以提倡,不完全落后也有好处。

 

批评家、策展人贾方舟提出,罗教授为什么要用读书人这个概念,而不是士和知识分子?

 

罗志田说,他是特意不用知识分子。讲“过渡时代”不好用,现在就可以用。当然现在对知识分子也有争论。至少是对于科举以前没法用,平常不学知识,他们学的道、做人、天地等这一类的东西,他不是以知识为取向的教育,所以称其为知识分子可能有误解。以前将士看得比较高,一般差一点的读书人不太算士,有一个相对严谨的层次的,读书人可能更广泛一点,更多可能是还没有太被重视的那部分,比如当私塾老师的,或者村里的读书人等。今天,应该对他们给予足够的重视。

 

浙江大学沈语冰教授针对林似竹的报告,提出了自己一些看法。他说,我们在研究中国近代以后的所谓“抽象艺术”,容易走两个极端,林似竹恰恰比较好地回避了。两个极端,一个是近代以来,特别是80年代出现得比较多的抽象艺术被简单地理解为西方的概念。这种观点占主流。还有一种观点与之完全对立,认为抽象不是西方出现以后中国才有的,抽象在中国早就有了。认为八卦就是最早的抽象来源。进而把中国的抽象画追溯到道家或者更高的学术源头。这两种研究路径,往往容易造成一种错觉,就是简单的对比。那么,当代中国抽象艺术是不是正好处于这两个架构间挣扎,或者在矛盾冲突当中谋求一种新的表达呢?一方面可能是汲取传统的资源,另一方面在西方现代艺术或者抽象艺术的强大冲击之下要改变这个绘画的语言形态,二者之间恰好构成一种冲突。他认为,林的报告最终要表达的是这个意思,因为她试图打通中西方的资源,开启了一个新的解释视角。

 

林似竹表示认同沈语冰的评议,并重申自己对抽象艺术的感觉和理解实际上是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融合的结果,二者并不矛盾。

 

同样针对林的报告,王小箭认为,不论是奥利瓦的“大象无形”,还是吕澎的“溪山清远”,都是一种东方主义的思考视角和方式。但实际上,即便我们想从一个世界主义或是一种外国人或者外在的标准看东方,也没办法去东方化。东方是自然存在的。问题就在于,即便针对同一个问题,中西双方也没办法说到一起,很纠结。

 

沿着王小箭的发言,四川美术学院副教授何桂彦指出,不论是奥利瓦,还是林似竹,他们对中国当代艺术的评价,还是在二元对立的框架之内,或者是在东西方话语体系下展开的。特别是奥利瓦,整个论述的参照系和根基都是经典的西方现代主义批评理论。按照这种模式批评的话,就会导致一个结果,就是中国抽象艺术无非是西方抽象艺术的补充。其次,如何在中西理论框架中对中国的抽象艺术进行评价,因为中国抽象艺术所处的语境跟西方有着很大不同。包括关于抽象艺术的批评。迄今为止,可能除了高名潞用“意派”尝试把西方理论和中国本土理论结合起来构成一个理论话语之外,还没有找到一个异于西方抽象主义的词汇和概念。回过头看,林似竹所谓的“抽象新语”到底新在哪儿呢?

 

林似竹回应,她觉得很多中国当代抽象艺术作品很简单,很空洞。但她认为抽象艺术还是有很多可能性,所以她希望艺术家不断挖掘抽象艺术的可能性。这其中,更多可能是西方和东方融合在一起的。当然,这些问题都要具体到个案,每个艺术家都很复杂,不能完全说是中国式或西方式的。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