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大畏:艺术作品有生活就大没生活就小 2012-02-22 14:18:28 来源:文汇报 点击:
“敬畏之心”与“感恩之心”是施大畏给艺术新人们提出的两点要求。“有了敬畏之心,你才会有自觉的学习意识,在更广阔的领域伸展自如;有了感恩之心,你才能在如今大好的文化形势下工作,并由此产生对社会的担当。”

上个周末,上海艺术新人大展还在预展期间,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上海美术家协会主席施大畏就曾花整整一个上午,在60余件展品前缓缓地踱着步子。大展正式揭幕当日,他更是与参展的年轻艺术家作了深入交流,给予他们许多具体的指点和建议。

 

“此次展览展出的作品样式非常丰富,可惜题材还不够多样。许多作品在个性上有鲜明的表达,这是非常好的现象,体现了我们对文化的宽容;不过是不是还可以从当代年轻人共性的角度去进一步思考?这大概也是整个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不单单出现在我们上海艺术新人身上。”施大畏直言。他以庞飞的参展国画《太行山上》举例,“这样的水墨山水从古至今有太多的人画过,我留意到艺术家在这幅图中画了一辆有着现代化痕迹的小汽车,似乎想要表达僻远的深山间,一条山路通向城市、通向未来。有这样与现实时空环境对接的意识很好,不过汽车似乎画得太少了点,如果画上一支车队,或许山村发展的主题会表达得更清晰一些”。

 

“敬畏之心”与“感恩之心”是施大畏给艺术新人们提出的两点要求。“有了敬畏之心,你才会有自觉的学习意识,在更广阔的领域伸展自如;有了感恩之心,你才能在如今大好的文化形势下工作,并由此产生对社会的担当。”他认为艺术新人在解决笔法、色彩、构图等技术层面的问题时游刃有余,但还希望他们能将目光放得更远一些,跳出个人小情感的表达,多一些人文关怀。“毕竟,目光是第一位的,技法才是第二位的。想让自己的作品格局更大,得自觉地学习,这不是指多看几本书,还得多注意向生活中的人们学习。在这么好的文化环境下,青年艺术家应该真正表达一些感情,不是单单谢谢领导、谢谢老师,而是谢谢这个时代,融入自己由衷的感情。”

 

“今年是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是我们回过头来反思生活和艺术关系的时候了!”在施大畏看来,但凡成功的艺术家,其作品往往都能准确地反映生活。当然,每个人对生活的理解可能各不相同,这便也形成了艺术上的丰富性。“我看现在的年轻人都喜欢一部叫《失恋33天》的电影,这部戏中间就是生活啊!其实艺术作品有生活就显得‘大’,没生活就显得‘小’。”施大畏建议艺术家在创作前深入生活、体验生活、了解民情,而非仅仅泛泛地采个风、拍个照。“现在体验生活的方式有很多,条件也比我们那时好很多。过去我创作《暴风骤雨》连环画时,到元茂屯生活了一个月;而画《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时,也到桑干河上走了一大圈,生活了好一段时间。这种体验生活的方式看似很原始、很传统,但其独特的优势不容忽视,今天的人们不妨重新采纳!我给艺术新人提这么个新课题,反思一下到底什么是生活。”

 


【编辑:成小卫】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