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移动文物如何才能不消失 2012-02-23 09:57:52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刘修兵 简彪 实习/张冉 点击:
在已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中,保存状况较差的占17.77%,保存状况差的占8.43%,22年间约4.4万处不可移动文物登记消失。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结果暴露出了目前我国不可移动文物保护面临的严峻形势。

蒋介石“重庆行营”目前已被拆除屋顶,仅剩砖木残体

蒋介石“重庆行营”目前已被拆除屋顶,仅剩砖木残体。蒋介石“重庆行营”又称“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重庆行营”,于2009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据当地部门解释,目前正在进行的施工是这项文物保护项目的一部分。新华社记者 刘 潺 摄

 

在已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中,保存状况较差的占17.77%,保存状况差的占8.43%,22年间约4.4万处不可移动文物登记消失。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结果暴露出了目前我国不可移动文物保护面临的严峻形势。

 

平均每年消失约2000处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简称“三普”)于2007年4月启动,至2011年11月,全国31个省区市的2871个普查基本单元的数据核定工作全部完成,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766722处,包括新发现文物536001处、复查文物230721处。此次普查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在类别构成方面为:古遗址193282处,古墓葬139458处,古建筑263885处,石窟寺及石刻24422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141449处,其他4226处。此次普查摸清了我国不可移动文物的“家底”,即我国不可移动文物的总量、分布、类型、年代、所有权、使用情况,人文环境、自然环境、保护级别、保护状况及破坏因素等。

 

普查结果显示,在我国已登记的766722处不可移动文物中,保存状况较差的占17.77%,保存状况差的占8.43%,约4.4万处不可移动文物登记消失。各省程度不一地存在这一情况,四川、重庆和陕西位列消失文物数量较多省份的前三位,已登记消失的不可移动文物数量分别是6138处、4002处和3701处;处于中间的湖南省,此次复查注销不可移动文物2474处,占该省调查总量的10.83%、复查总量的23.17%。

 

在这次普查中,每个省份都制定了自己的《三普消失不可移动文物汇总名录》。从“总目录”登记表里,会有从“二普”到“三普”这22年间当地文物消失的总量,也有一栏记载文物消失的原因。每一个数字,都令人震惊。

 

国家文物局相关人士表示,面对此次文物普查登记的大量不可移动文物,如何加强管理、妥善保护、科学研究、合理利用,对于完善文物保护法规、增强文物保护意识、加大文物保护投入、强化文物保护机构,提升文物保护能力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消失原因多种多样

 

当然,已登记不可移动文物的“消失”,并不纯粹是理解意义上的人为破坏消失,还有很多是统计因素所致,统计数据上的“消失”并不能完全代表空间遗址的消失。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刘小和介绍,不可移动文物消失的原因大约可以归纳为6个类别8个方面。“不可移动文物历史比较漫长,保存保管环境不尽相同,有很多会自然消失。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消失的情况几乎没有,大量消失的是没有任何定级、只是被区县登记公布的不可移动文物。”

 

刘小和说,这些原因包括原有认定变更、登记失误、行政区划变化、自然灾害、考古回填等。由于“二普”受当时条件限制,部分文物点在调查登记和记录方面不够准确、全面,造成在“三普”中,调查队员无从查找;一些行政区划的变更、一些遗址墓葬在进行完考古挖掘取得资料和文物后已经回填;重大自然灾害也是导致文物消失的重要原因,比如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使得四川省千余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均受到不同程度损毁。此外,过去登记时不属于文物的内容比如古树名,只能按消失处理。” 刘小和解释,“还有一种消失属于带有学术性的,比如这些年学术研究需要进行主动性发掘的,遗址和墓葬经过回填,就不再作为不可移动文物来保护了。”

 

据《中国社会科学报》报道,重庆市文物局文物处处长幸军认为文物消失主要有5种原因:一是原发现、确认的文物因地震、地质滑坡、城市拆迁等自然或人为原因,遭到彻底破坏而消失,如该市黔江区生基坪墓群是在新城开发中消失,巴南区国民党中央政治大学礼堂则是由于年久失修而自然垮塌。二是原登记文物并不存在,作为消失文物登记,如重庆秀山鸡冠岩崖棺“二普”时认定为古墓葬,复查后予以取消。三是原登记文物在此次普查时被认定为非文物,予以撤销,如该市原登记的一座清代古桥被核实为上世纪70年代建造的一座普通桥梁。四是原登记文物有多登现象,进行合并处理。五是性质改变消失,如该市原登记的一处野外石刻(碑刻)已被迁移到博物馆中收藏保管,故作为消失文物进行登记。

 

城市建设导致 不可移动文物消失数量不小

 

尽管原因多样,但刘小和与幸军都强调了城市建设导致的不可移动文物消失数量不小。

 

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导致一些不可移动文物的消失。“二普”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完成的,此后的20余年恰恰是中国经济建设城市发展与文物保护冲突最为激烈的时期。“尽管各级政府和文物部门力争做到基本建设工程避让文物点,但仍有确实无法避让而导致文物点消失的情况。”刘小和说。

 

据报道,辽宁省“三普”结果显示,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现在,该省共有1000余处不可移动文物消失,其中80%以上因城市建设、土地开发和生产生活等人为因素而消失,被毁案例则比冰冷的数字更令人痛心:辽金元时期的护心屯遗址,2009年因城市改扩建,农村变社区消失;新石器时代的北岗子遗址,因修京沈高速公路卖土绝迹;青铜时代的大林头贝丘遗址,1998年因建设高尔夫球场被毁;明代的庙沟庙址,1987年因建养猪场遭破坏……重庆市文物局提供的数据显示,该市因经济建设消失的文物占消失总数的61.49%;因自然损毁和自然灾害消失的占15.71%。根据内蒙古“三普”数据,该区此次登记消失的1099处不可移动文物中,单纯受人为因素破坏而消失的文物点698处,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共同破坏而消失的文物点138处。由于历史遗迹被拆除,相关部门只能大量依靠内蒙古自治区摄影家协会来找图片资料。

 

“由于城市建设和开发,古建整片整片消失,有些地方的文物点数量甚至越普查越少。”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宫希诚介绍,在安徽省合肥市,2008年普查点在2009年验收时,数量反而减少了。

 

宫希诚告诉记者,民众保护意识也受城市建设的影响。如部分地上不可移动文物如古建筑的产权属于老百姓个人,由于管理和维修都跟不上,自然损坏较为严重。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