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的制度推动艺术发展
在这里,不得不再次借鉴美国的税法制度对文化艺术发展的贡献。
美国政府没有设立统管全国文化事业的行政部门,不直接用行政命令的办法管理文化,实际上这并不是对文化完全放任不管,而是采用一种疏导的政策,用资金引导文化,基金是美国政府管理文化的一个杠杆。
196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国家艺术及人文事业基金法》。成立了国家艺术基金会与国家人文基金会,其宗旨是为发展美国文化艺术服务,保护美国丰富的文化遗产,鼓励国家最优秀的艺术人才发挥创造才能。(其中,国家艺术基金会代表政府向文艺团体和艺术家提供财政和技术援助,帮助他们发展艺术,保护美国的文化艺术传统;国家人文基金会则主要对人文学方面的各种研究、教育和社会活动给予资助,资助对象主要包括博物馆、图书馆、大学、公共电视台和广播电台以及从事人文科学研究的学者。基金由联邦艺术暨人文委员会管理,该委员会由联邦政府中与文化发展有关部门的首脑组成。国家博物馆(微博)图书馆学会。该学会是1996年依据《博物馆图书馆事业法》成立的,也管理一个基金,专门负责对博物馆、美术馆和图书馆的资助。二是西方政府执政原则的体现。)他们的指导思想是“有限政府”,即“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原则,政府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服务于社会大众,也可谓“无为而治”。
在社会捐款方面,美国税法规定,凡对非营利文化艺术机构给予赞助的企业、团体和个人,其赞助款额可以从收入中扣除,这部分免交所得税。这条规定极大地鼓舞了社会资助文化事业的积极性。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税收政策,美国每年有大量的资金流向了文化项目,文化场馆的大部分运作资金是由社会提供的。以美国的博物馆为例,美国的博物馆分为公共博物馆和私立博物馆两种。其中,私立博物馆数量占到60%以上,而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据统计,美国博物馆、图书馆每年的预算超过50亿美元,政府的拨款只占1/3左右。据美国博物馆学会1999年的统计,博物馆每年的费用中政府拨款占27.9%,个人和团体的捐款占32.3%,博物馆收入占28.6%,博物馆自设的基金会占11.2%。捐助博物馆已成为美国的社会风尚和传统。据报道,美国的公司企业、各类基金会、80%以上的家庭,都捐助过社会公益和文化事业。捐助方式有以下几种:
一是捐赠资金。吸收企业老板、公司富商、社会名流等加入博物馆董事会,由博物馆举办隆重多样的餐会、酒会、晚会等,邀请老板出席,确定捐赠资金。
二是捐赠文物和房产。美国许多著名的博物馆,起初都是由美国和外国的社会名流或艺术收藏家捐赠的。例如,华盛顿的国家美术馆,就是由原美国财政部长安德鲁·梅隆捐赠的,他不但出资兴建场馆,还把自己多年收藏的大量名画和雕塑献给了美术馆。
三是实行会员收费制。入会交纳会费,这也是博物馆的一项重要收入。如大都会博物馆的会员费收入占到总收入的14%,数量在博物馆的各种收入中占第三位。各博物馆的会员制度虽不完全一样,基本条件差不多:一般没有终身会员,会员资格一年有效,交纳年费。有个博物馆对会员分等级,按照会费的多少确定级别。大都会博物馆也实行等级会员制,共分为4种法人会员和12种基本会员。会员享有的权利是:免费参观(不限次数),购物打折。分等级的会员制,交费越多,享受的权利越多。
四是倡导无偿为博物馆服务。美国人有这样一种共识:博物馆主要是为社区公民服务的,因此社区公民也应该无偿地帮助博物馆。一个博物馆要正常运转,需要大量职工。如果招满所需的工作人员需要巨额的经费,博物馆根本负担不起。于是,依靠志愿者解决这个问题。一般情况下,博物馆里领薪的正式职工与志愿者的比例为1:4。志愿者主要从事5种工作:讲解员、信息咨询员、后台志愿者、动手操作指导员和季节志愿者等。
这是一种循环模式,即综合国力— 文化政策— 文化产品(艺术机构,艺术家和艺术品)— 文化生活(最终转变为文化内容,反映出国家的文明程度,体现出国家综合实力)这种模式在某种意义上展示出国家的整体形象和它的文化积淀,呈现着国家的现状和未来景象。
艺术是富有生命力的象征,艺术的前瞻性在于她既不可能脱离当时的社会而存在,又先于社会发展和人们的认知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如果一个社会体制注重艺术的发展和生存空间息息相关,那么,这种免税制度对于艺术发展来讲应该算是一个不小的礼物。
私立美术馆仍然呈升温现象
美术馆是虚拟的精神空间,而不是真正对人的生存发生即时作用的机构。私立美术馆的存在,实际上发挥着建立一种新文化和新艺术的创新机制的作用,而目前的现实是,国内的私人美术馆没有政府鼓励措施和社会资源的援助,当然也没有能力去完成国民艺术素养的提高,因此,在生存状况来说不容乐观。但私人美术馆仍然呈现出逐渐升温的现象,这无疑也是国内文化艺术的大势向好,许多经营者主观上也有很多理想支撑,对所处政策环境仍然坚定信心。
今日美术馆的投资人张宝全对艺术和商业的有着现实意义的解释:艺术应该具有本身的商品属性,通过某种价值的关系,艺术家能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然后更好地创造艺术。我不觉得两者之间存在矛盾。对艺术家来说,他们有艺术层面的精神生活,但他们同样要面临生存问题,同样会以各种形式将他们的艺术转化为物质,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也是在履行商人角色,只是社会不大从这个角度看待他们,而他们有时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罢了。
元典美术馆(微博)投资人谷燕在艺术界坚持多年,从投资元艺术中心到成立元典美术馆这样一个漫长的,同时充满着煎熬和期待的过程,是她在经受了现实的困难之后,在沉默中不但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值得体验的艺术场馆,还得到了政府部门的认可。特别是对艺术展览的定位方面,她一直坚持走“学术性文化交流、纯粹艺术推动文化发展”的路线,她的外国朋友认为,她做一个美术馆,比做10个楼盘,价值要大得多。目前,元典美术馆除了展览计划和坚持多年的孤独症儿童康复计划以外,已经开始打造青年新锐艺术家推广计划和国际艺术教育项目的规划,这一系列的活动使得元典美术馆更充满生机,最重要的是这些综合而又一体的活动让元典美术馆成为一个有自己鲜明特色的私立美术馆。
理性回归路
经济基础肯定是私人美术馆存在的前提条件,却并非惟一条件。另一方面,许多人都已经认识到,美术馆自身面临的问题远比财政问题更严重,也就是自身体制的良性运转和如何与市场建立关系问题。比如在投资目的、资金使用、学术定位、美术馆的具体职能结构方面有明确的目标和规划,在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文献库的建设、公共教育的影响力、甚至上升至民族主义战略等各个环节从理念上进行反省,也只有这样,私立现代美术馆体制才能以更快的速度和水平发展,才能真正走到理性回归的路上。
借鉴国外私立美术馆的经验,大部分私人美术馆是有体制上的保证的,从艺术收藏定位、建立良好的市场关系,确保从投资到管理运作方式规范化,使私人美术馆具有鲜明特色,甚至可能代表一个国家的文化形象。而目前国内的情况,在对私人美术馆的认知方面都尚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将来的某一天,当我们认识到一个国家的艺术活跃和宽容是我们精神气质的呈现,是国家经济环境和人民生活质量的象征,私人美术馆的存在才会有承担社会责任的能力,这样才会出现更多具有真正意义的私立美术馆。
【编辑:成小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