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如:当代艺术市场才刚刚开始 2012-02-24 12:49:21 来源:作者博客 作者:邱家和 点击:
当前的市场调整中,当代艺术被普遍认为将会走弱,而香港苏富比的林家如对此却不以为然。她认为让苏富比当代艺术的拍卖业绩在2011年走向巅峰的“尤伦斯珍藏”固然没有第二个,但香港地区作为亚洲当代艺术交易中心的发展态势表明,当代艺术的行情才刚刚开始。

张晓刚早期作品《血缘──大家庭:全家福2号》

张晓刚早期作品《血缘──大家庭:全家福2号》

 

当前的市场调整中,当代艺术被普遍认为将会走弱,而香港苏富比的林家如对此却不以为然。她认为让苏富比当代艺术的拍卖业绩在2011年走向巅峰的“尤伦斯珍藏”固然没有第二个,但香港地区作为亚洲当代艺术交易中心的发展态势表明,当代艺术的行情才刚刚开始。

 

看行情要看作品本身

 

“市场的调整是因为信心问题,而拍卖的结果还要看拍品本身。”林家如虽然承认香港苏富比2012年秋拍的亚洲当代艺术专场的拍品数减少了,总估价1.58亿港元也减少了,但对拍卖结果却很乐观。比如其中将推出张晓刚《血缘──大家庭:全家福2号》在她看来是艺术家在1993年最关键的摸索阶段创作的2幅“全家福”之一,另一张由日本德岛县美术馆收藏。两张画创作时间差不多,但表现风格却不同:德岛县美术馆收藏的那张完全是肖像,而这张却采用拼贴的方法,将他二哥作为孩子的原型,与类型化的父母拼贴在一起。这种方法成为此后“大家庭”系列的基本方法。

 

不过林家如又强调不应只看价格的高低。除了拍出新的价格纪录,市场还有很多可能性。同时,市场在变,有的艺术家的价格在调整。大家都在学习适应新的价格。因此对同一个艺术家,不同的作品就有不同的估价。与此同时,市场也出现了深层次的变化:过去当代艺术的拍品单一化,价格两极化,使藏家的选择太少,仅限于绘画的主题。为此苏富比一直在寻找新的领域。包括多次推出录像、装置。这次还特别推出“‘没有’主义”专题,其中都是沉淀了相当久的艺术家,如王光乐、贾霭力等,向买家介绍不同的创作语汇,介绍有不同的图式、不同的绘画语言与面貌的艺术家。比如张恩利的作品以日常性、生活性引起全球艺术圈的关注;王兴伟常常采用重复构图,但用表现主义或写实主义等不同的手法去描绘,探索语言上的可能性。此外还有意推出一些知名艺术家别出心裁的作品,如刘炜的《狗》参加过波恩的“中国惊叹号”展览,与早期的“革命家庭”系列风格不同;又如余友涵现在又回到抽象,其绘画语言也很有趣。

 

三年业绩始终亮丽

 

林家如认为市场发展较短,转变有,但是不是周期是个问号。她承认2008年当代艺术收到冲击,但2011年是不是调整却不好说。她认为这3年苏富比当代艺术的拍卖的业绩亮丽,每次都创新高,2011年最高,当然和拍卖“尤伦斯珍藏”有关;而2010年则是很好的铺垫。即便在2009年也有创新高。周期对市场的影响有,但并不直接,所以谈不上周期的变化。

 

“媒体往往只看数字,没有去评估数字后面的意思。”林家如对舆论过于关注天价纪录、关注成交价格的起落不以为然。她认为价格的高低往往是作品本身决定的。媒体这样会产生误导,而买家也缺少独立判断,他们对市场周期没有感觉,因此可能还没进场就出场了,因此媒体不应该只关注价格高低,而应该关注作品本身。

 

她还强调市场的变化与拍卖尤伦斯收藏有关。尤伦斯收藏上拍起了好的作用,中国当代艺术可以上拍的作品太少太有限,而尤伦斯收藏完整度高,涵盖了中国当代的发展历史,对市场有非常大的教育功能。当然,它让藏家很兴奋,有了千载难逢的收藏机会。但也引发了市场的深层次变化,如这次春拍推出“理性绘画”单元,就因为尤伦斯的拍卖引起市场对上世纪80年代作品的关注。总之中国当代艺术才刚刚开始,还不觉得周期的存在。

 

香港市场与北京不同

 

林家如还强调当前的当代艺术市场香港与北京不同,因此对市场波动的反应也不同。从香港地区情况看,市场环境已经起了很大变化,这种变化恰恰从2009年开始。香港艺博会在这一年脱颖而出。艺博会吸引了更多国际买家参与,也吸引了内地买家参与。更重要的是这也吸引了许多重要的欧美画廊进香港开分支,改变了香港的市场地位。

 

林家如表示香港的这些变化对拍卖市场的影响是非常正面的。她强调国际画廊进入香港,有助于香港和亚洲的买家改变传统的认识,让他们更趋于国际化,藏家视野因此变得更宽,也会同时关注国际上的当代艺术。他们的视野不局限于亚洲艺术。这种变化会越来越明显,亚洲已经成为国际市场的一个部分。对艺术家而言,未来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在国际上立足。
 

 


【编辑:易小燕】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