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选:新锐势力的影像影响力纵横观 2012-02-28 11:25:47 来源:《中国摄影报》 作者:柴选 点击:
“去意义化”无疑是当下许多影像的特色或曰方向之一。刘树勇认为,年轻人的一部分影像中出现了很强的游戏形态,没有那么多的意义。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新锐”都应该是2011年度中国摄影界最炙手可热也最受关注的词汇之一。从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和中国摄影家协会联合主办的首届全国青年摄影大展始,中国摄协和浙江省文联联合主办的“TOP20-2011中国当代摄影新锐展”、色影无忌网的中国新锐摄影师“发现之旅”、大理国际影会的“亚洲先锋摄影师成长计划”等次第登场,加上青年摄影人自办新锐展览,一些奖项中加入“新锐”字样并更多授予年轻摄影师,甚至浙江省摄影家协会等还举办了专门针对中青年摄影新人的专题研修……南方周末在今年初推出的影像特刊中全面展示摄影新锐的“我-见”,并称赞“无论庙堂抑或江湖,都对‘新锐’门户大开、青睐有加”。

 

这是一个“新锐”当道的时代。全面开花的新锐势力,在2011年度大张旗鼓地登上中国的摄影舞台。

 

“TOP20-2011中国当代摄影新锐展”之后举办的高端论坛主题“新锐势力的影像影响力”,有理由成为我们纵横观潮新锐摄影现象的重要话题。

 

景观之静观

 

当新锐扑面而来之时,景观摄影也因之而大行其道,成为与这个新群体脱不开干系的话题之一。“2011中国当代摄影新锐展”中景观摄影的多与少成就了一些争论,更有人认为,景观摄影本身已成为一种景观。

 

诗人背景的策展人、本次展览的推荐委员海杰在论坛中发言认为,国内的各种景观摄影,远视角的拍摄,甚至很冰冷的光照,已经很多。但入选展览的青年摄影师史旸曾跟风森山大道,但转身很快,摆脱了视觉追随,有很残酷的反击的东西。

 

同为推荐委员的摄影家、策展人颜长江则认为,在当下的中国,景观摄影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好的太少。作为展览评委的中央财经大学教授刘树勇强调,景观摄影有一种样式化的倾向,一些摄影师在视野范围内把景观,包括社会的风景或者批判的风景作为自己的语言方式,他自己是否有内心的认同感,则是个问题。有的人没那么诚恳,可能是为了获奖,从影像呈现可以看出来。

 

一直坚持拍摄景观的入展摄影师、策展人曾翰的发言或许能代表一部分人的心声:“所有的东西都是很自然地发生。你不停地经历事情,不停地面对现实,不停生存在这个环境的时候,总想着用什么方法和现实世界对话,或者寻找自己和这个世界的联系,那你所做的事情就很自然。”

 

当景观摄影作为一种现象在许多人还不明白怎么回事儿时,已开始遭到有识之士的反思。最有意思的是,一篇题为《摄影装逼指南》的网文以反讽的笔调提及:“现在国内流行的大趋势是景观摄影。但谈到景观摄影的时候,最好表示审慎乐观。一方面要指出它与美国新地景摄影的关系,以及与当下中国变迁的联系,又要表示出对这类型同质化照片的担忧。在提及景观摄影的翘楚时,可谈到的摄影师:骆丹、游莉、严明、塔可、张晓、颜长江。也可提到一些在中国创作的外国摄影师,如纳达夫。”——举出的例证全是相当火的“新锐”。

 

技术之艺术

 

诸多的新锐摄影活动展示出越来越多样化的影像呈现方式,古老的技术开始返璞归真式地出现,建构的语言方式被大胆的解构……面对此种种情形,姜纬在“2011中国当代新锐摄影展”高端论坛上发言认为,摄影是一个手艺活,或者是一个视觉形式,它应该是考究的。以付羽为代表的一批年轻摄影师在工艺和语言上追求,与罗伯特-弗兰克、爱德华-韦斯顿等名家对摄影之美的无限追求和提炼,恰恰导致了摄影的可持续发展。

 

“新锐势力的影像影响力”主题论坛主持人,大众日报摄影部主任、图片总监孙京涛借着姜纬的话题认为,摄影本体语言,在中国之前的摄影实践里面缺乏探索,一些摄影师返过头来做,这恰恰说明了非常巨大的进步。但他提出的从技术美学角度理解骆丹用湿版技术拍摄的《素歌》,却让在现场的骆丹有不同看法。骆丹不太愿意别人仅仅看到技术的呈现,“它承载了太多的东西,非常厚重,自己在做的过程当中,有非常多的情感倾注其中。”新华社高级编辑曾璜认为,骆丹的技术是在反映他的艺术创作,“我们现在对科学技术的追求,对现代主义的追求,对形式主义的追求,对材质的追求都要跟艺术创作产生关联。”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