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多苓眼中的林明哲
我真正卖画就是从林明哲开始的,当时通过别人的人介绍,林明哲花了3,000多美元买了好几张,当时的我很惊喜,原来画画可以卖钱。拿到钱之后立刻买音响和CD,因为当时的我对音乐很有有兴趣。
曾有一段时间林收藏我的画作是最多的,因为后来他到美国后又购买了很多。我们在私下是很好的哥们。他不像一个商人,说话轻声细语,也不像大陆的商人,很低调。因为他在成都搞房地产开发,所以我们的交往也一直延续到现在。他是一个儒商,他对收藏有自己的坚持,有时候我向他推荐作品,他都不会听,他知道自己要收藏什么。他基本把1980年代的中国艺术买断了,很多人都认为他可以做得更轰轰烈烈,但林明哲只要做他自己。
4.艾轩 苦尽甘来
代表作:《有志者》《第三代人》
1981年的某个清晨,刚起床不久的艾轩迷迷糊糊在食堂里排队打饭,听到广播里正在播报当年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的获奖名单,“金奖,罗中立……”听到这里,艾轩没反应,满脑子还在惦记早饭吃什么,“银奖,艾轩……”艾轩顿了一会儿,才反应过来发生了什么——他的作品《有志者》获得了全国青年美展的银奖。
得奖之前,艾轩的创作风格仍是“积极”、“高大全”类型的,而实际上真正促成艾轩画风转变的,是得奖之后有朋友叫他去一趟四川美院。这个时期的川美正值巅峰时期,各路高手云集,种种新思路在碰撞,艾轩来到这里一个月都没画画,只是和川美的朋友聊天喝酒、看他们画画就已经让艾轩身心俱受震动、酣畅淋漓,半夜他和何多苓喝醉了,两人躺在马路中央看月亮——这样的日子艾轩以前从来没有过。参军后,艾轩曾有多次去西藏的经历,而川美之行更加促成了他创作出《若尔盖的季候风》《没有风的下午》《冷雨》《也许天还那么蓝》《暴风雪扫过冻原》这样经典的乡土绘画。艾轩最初受到了美国著名的写实主义画家安德鲁·怀斯的影响,而后在摸索中渐渐找到了表现藏风的最佳手法。
艾轩三、四岁的时候就开始喜欢画画,但一直没受到什么专业训练,完全靠自己摸索。他从内心里渴望和崇拜学院的教学,很想考进中央美院附中。初中快毕业的时候艾轩拿着自己的画去北京一个叫作“少年之家”的地方,想到那里去学习。由于报名名额已满,艾轩被拒绝了,但他不肯走,大冷的天儿,他站在“少年之家”门口好几个小时,央求老师看自己的画。后来终于有老师被他打动,艾轩得以进入“少年之家”学习,继而考上了中央美院附中。
虽然在央美念书的学习时间被诸如掏大粪之类的劳动大大压缩,但艾轩还是有不少收获。附中毕业之后,艾轩下乡到张家口农村。最苦的时候到盐碱地里插秧,两条腿被烧得裂口子,走路都流血,艾轩用机油抹完之后再用烂布条扎上,就不管了,但后来又下地插秧时,他直接就昏倒在地里了。换了现在的我们来看艾轩这些经历,简直和旧社会的苦难差不多,但艾轩自己不觉得,对他来说,不能画画才是最大的痛苦。
有一件作品最能体现艾轩这代人的时代特点——《第三代人》,艾轩曾经说:“《第三代人》的创作是对那一代人的关注。这代人有很多苦难,留下了中国大变革时代的深深痕迹。画中人物直面走来,有诗人翟永明、建筑家刘家琨、画家张晓刚、周春芽(微博)等人,他们都是我们周围的朋友。当时这幅画一出来就引起了巨大反响,有咄咄逼人的感觉,这代人是转型时代善于思考的一代人,也是背负着沉重的中华民族使命的一代人。”
5.庞茂琨置身事外
代表作:《苹果熟了》《触摸》
庞茂琨在1978年进入川美读附中,在那个时候,罗中立、何多苓等人已经进入四川美院开始读大学,川美的学生很少,大学和附中也没有分开,学生们都是在一起学习、吃饭,教室离得也很近。那时的庞茂琨很喜欢去看他们画画,当年何多苓考研究生的时候,庞茂坤就在窗外看着他完成了创作,可以说,学长们对于他的影响是巨大的。
回忆当年,他说:“‘伤痕美术’与‘乡土绘画’的相关创作一出来,首先是在美院内部展览,我记得是在位于行政楼上的一条巷道里。”这场内部展览给他带来的震撼很大,受到榜样的力量的影响,庞茂琨也将早期作品定位于乡土,《苹果熟了》就是他创作于大二时期的这一类作品。它是乡土画风和象征主义的混合产物,采用提纯了的古典油画技法,画面唯美得咄咄逼人。图中的彝族女性蹲坐在充满梦意的阳光下,借助手势眺望着来自观众的视线,她的背后是一片带有抽象意味的果林。画家用一个虚构的场景和想象中的时间季节来挣脱他的前辈——属于纯粹写实主义的乡土画派设定的孤芳自怜的抒情模式。现在看来,《苹果熟了》成了一条历史界线,它修正了四川绘画苦涩面孔的印象,放弃艺术家们精英似的说教姿态,转而注重艺术语言本身的视觉触及力量,改变了只有苦难才能作为伤痕和乡土画风主要符号的作派。而庞茂琨创作于1988年的《牧羊》则在画面中透出一种宗教式的静谧色彩,没有了感伤情调,他却赋予了牧羊女以圣母般的、理想主义的美,极力表现那超凡脱俗的沉静和纯洁。
在创作中,他在不断调整自己,他说:“我受了很多艺术风格的影响,也曾经模仿过‘苏派’。研究生毕业的时候,我开始喜欢上古典主义,现在我的很多创作理念都是那时候累计下来的。我觉得人在年轻时候接受的东西会一直沿用到老,我作品的技法、审美的基本点都是那时候建构的,只是在对时代的感悟上有所不同。”庞茂琨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其实是1984年创作的《苹果熟了》,但他更愿意谈起自己1997年的作品《触摸》。因为从1985年到1997年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四川画派”似乎渐渐在消沉,人们能记住画家的名字,却不再提“四川画派”。
1980年代末到1990年代初,庞茂琨结束了纯写实作品的创作。当时中国社会开始转型,绘画题材也随之转变,艺术家的个性化要求开始萌生,面对社会变化,他的创作开始回归到艺术语言本体上。在转型中他一直处在矛盾中,寻找适合自己、突破自己的视觉语言。“触摸”系列是对古典主义本体的一种突破,强调一种心里感受,只有通过画面放大这种感受才能强调出对创作对象的捕捉与表现。
庞茂琨眼中的林明哲
我知道林明哲来四川的时候是1989年的秋天,之前他也来过但是那时还不认识。林明哲当时用2,000-3,000元把我们的习作都买走了,还拿出他们的杂志对我们说要用这批作品做艺术基金的收藏,我们都觉得这件事情不错。
那时我的代表作基本都被林收藏了,100张左右。1990年代中期,遭遇经济危机后,基金会就中断收藏我们的作品了。后来由于内部的原因,林明哲自己承担了所有画的费用,来到大陆做房地产。他是一个很有远见的人,算是个儒商,经济上发达了之后,想在文化上面做些事,比较有抱负。他做收藏肯定也有投资的想法,但是他很少卖画,好的都留下了。
【编辑:陈耀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