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灭的美丽——梵高 2012-02-28 15:58:13 来源:99艺术网 作者:陈耀杰 点击:
文森特-梵高是西方后印象主义画家阵营中的杰出代表之一。在他孤独而充满焦虑的一生中,在与偏见、贫穷和疾病抗争的过程中,留下了许多光辉的杰作。

梵高自画像

梵高自画像

 

文森特-梵高(VincentVan Gogh, 1853-1890)是西方后印象主义画家阵营中的杰出代表之一。在他孤独而充满焦虑的一生中,在与偏见、贫穷和疾病抗争的过程中,留下了许多光辉的杰作。他献身艺术,大胆创新,在广泛学习前辈画家伦勃朗等人的基础上,吸收印象派画家在色彩方面的经验,并受到东方艺术,特别是日本版画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用炙热的感情去描绘生活,他生前不被人承认,死后却得到了永生。

 

1853年3月30日,文森特-梵-高出生于荷兰南部布拉邦特的一个牧师家庭。经过短暂的学生生涯,梵高辗转在叔父开的各地的画店中充当店员,对各地的绘画艺术开始了初步的接触。真正开始艺术生涯是在他27岁时,主要是因为在1879年他接受了一系列神学与宗教的教育与训练,然后以传教士的身份来到了比利时南部的一个贫困矿区——博里纳日。在这里他想展开他的报复,拯救那里的人们,但由于他不顾自己的身份与矿工打成一片而遭到教会的开除。经历此事后他发现,用宗教去拯救人类时,有时不仅不能起到拯救的作用,反而会自身难保。

 

这时的梵高陷入了迷茫,第一次尝到了人生的失败的滋味,并且在这期间他还经历了一场刻骨铭心,但给他留下阴影的痛苦失败的爱情。他高涨而执著的热情遭受了打击。就在这个时候,他遇到了或者说他选择了绘画。他拿起了画笔,而从他拿起画笔的这一刻起,就注定了他不是为了绘画而作画的,是为了宣泄、为了表达,也注定了他作画用的不是技巧,而是感情,强烈而炽热的感情,宗教般的感情。

 

从这时起,梵高的生命才真正开始,自27岁起梵高正式走上绘画道路,在其十年艺术生涯中,他曾辗转于海牙、德莱塞、纽南、安特卫普、巴黎、阿尔、圣雷米精神病院、奥维尔等地,绘画始终是他的精神支撑。

 

1881年他来到了海牙,在那里他潜心学习素描、速写的各种技巧,并尝试着接触色彩。他还大量临摹了米勒的画作。梵高不知疲倦地探索着大自然,思考着对象身上本质的东西,在画布上深情地倾诉着其独特的美。他对他眼中的文明人———农民怀有深厚的感情,并把自己看作农民画家,就像米勒对农民的感情一样。

 

这一时期较为著名的就是《吃土豆的人》。这是一幅梵高打算用来向米勒的《晚钟》致意的作品。同样是对农民生活的描写与关注,同样是抓住普普通通的生活中那么普普通通的一个瞬间,表达的也同样都是那种与生俱来的深厚的土地感和农民的苦难。与米勒那静穆与伟大相比,梵高用自己富有特色的语言来表达他那炙热的情感,粗犷甚至粗糙的笔法,人物略带扭曲的脸庞,昏黄的灯光,给人一种不易察觉的躁动。

 

1883年,33岁的梵高来到了巴黎——这个在当时的欧洲与世界的文化的前沿与中心。在这个各种流派,各类画家,卢浮宫,蒙马特,大大小小的美术馆,各种各样的画家聚居区,集中的中心,梵高大开眼界。他立即以极大的热情将自己投入到了巴黎的梦幻世界之中。

 

在这里他首先接触到了日本浮世绘,这种平面的、以使用色彩来作为绘画技巧的东方艺术让他喜不自禁,并进行了大量描摹。如:日本趣味系列:《开花李树》、《雨中的桥》、《花魁》等等。他还遇到了点彩派的代表人物修拉、希涅克,和日后与他共称为后印象派三巨匠的高更和塞尚。在这里,他们一起研究蒙蒂切利、米勒和日本浮世绘,他们相互交流各种思想与技巧。这使得梵高在色彩方面大受裨益,他的画面变得明亮而富于色彩,他甚至受到了希涅克的影响,尝试着进行点彩的作画,但他得画更具张力,如《星空》那漫天飞舞的色条。这种画法让他那强烈而炽热的感情找到了一种更有力、更富于动感的表达方式。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