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库宁:抽象主义的灵魂艺术家 2012-02-29 14:07:49 来源:艺术财经杂志 点击:
有人说这个世界上只有少数人能够抗拒陈腐、防治刻板、捕捉活生生但即将转瞬即逝的事物,而独立的艺术家正属于这种人。

另类的女人

 

从上世纪40年代末开始,德-库宁逐渐转向纯粹女性题材的创作,,“女性”系列的作品日后成为德-库宁最有标识性的代表作。其实对于女性形象的创作潮许多画家都曾经历过,拉斐尔创作了圣洁又平易近人的圣母,维米尔笔下有温和、恬静的女性。以往的女性形象往往一边以假托神性来满足男权社会权利主体的欲望,另一方面也通过对这种形象潜在的规范着女性的形象。但德-库宁在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和原始主义等艺术思潮影响下所创作的女性绝对是视觉的革命,对惯性思维的反拔。

 

不过德-库宁纯粹黑白色彩的抽象画并不多,但通过色彩营造画面效果则是他表达画面情感的一种有效手段,1970年代之后的一些作品是通过色彩营造了一种和缓的抒情感,而内容则以抽象意义的风景居多,如《春天的早晨》(Morning: The Spring,1981)和“无题”系列等,与之前纯粹的黑白构图不同,色彩不同于女性主题中颜色纵横交错,有种无意识的冲动,这时作品中那种暴躁而厚重的笔触逐渐消解,和缓的线条在分割的块面中游弋,纤细的彩带状的线条突出一种平稳的流动感,也体现出作为抽象表现主义创作的自由度和对材料厚薄度的考量。此时画面中姜黄、血红、深蓝、黑色、白色、肉色等多种颜色像正在演奏的乐曲,色彩调适着情感,缓缓流过画面、不是掷地有声的那种震撼,是一种充满韵律的协奏曲。此时的画家在长时期的酗酒之后精神状况远不如以前,但曾经离开他的妻子伊莲娜又回来照顾他,给他生活不少安慰。此时虽迁居长岛、远离纽约多年,可都市景观中的片段元素还依稀留存,不过在画面中已经不重要了,它已经被构图、材质和色彩所消解,内容的元素很微弱、很微弱,正如德-库宁所说的:“内容不过对某一事物的 一瞥之间,就像和闪电的遭遇”(“Content is a glimpse of something, an encounter like a flash“)

 

德-库宁的创作生涯像是对题材和形式探索的不断轮回,从1930年代严肃的肖像画到40年代城市生活灵感下的抽象画,再到1950年代的女性系列,在迁居长岛感受田园后的抽象风景画创作之后,女性系列又重返创作主题,70年代则又回归到风景主题的风格变体, 从人物到风景、从具象的隐现到抽象的主宰, 他总是在一定时期回顾一下以前的内容和形式,像是对一个始终未完成作品的修改和完善。所以有人认为在某种意义上说德-库宁是行动画家,他行动的跨度是整个人生。

 

德-库宁对抽象表现主义的贡献是不言而喻的,作为移民的身份,他被美国生活中的粗俗、夸张、躁动和矛盾深深地吸引着,他的作品见证着面对经济、文化价值崩溃之际内心的不确定感以及在艺术史和流行文化语境中不断融合的有效尝试。他像是一个创世主,在作品中创造了一个自给自足的视觉世界,以另一种纷繁和无序对抗着现实世界的混乱和不安。

 

1950年代,德-库宁创作的女性形象包括《两个女人》(Two Women,1951)、《女人与自行车》(Woman and Bicycle, 1952-1953)和《玛莉莲-梦露》(Marilyn Monroe,1954)等,人们第一眼的瞬间感受无疑是画面的混乱和不安,她们显得既傲慢又无礼,夸张的五官和姿态令观者不悦。此时的女人不再是美丽或优雅的状态,她们变得如此躁动,在母题相同的系列作品中,不同变体呈现的是德-库宁对形式反思的结果。 画面中完整的形体被分解的块面取代,狂暴的笔触、厚重的涂抹、似乎要将极度的混乱呈现给世人,同时也仿佛蕴涵着某种原始性,可能是生殖的崇拜亦可能是突出女性的性形象,宛若古老图腾的变体。再者,这些女性长相可怕,有的似乎有股怒气即将呼之欲出,随意的线条和块面间有种不可遏制的暴动,这样的粗鄙不堪是不是暗示着德-库宁对女性的一种厌恶情绪,将一种不可言说的表情反显于作品中呢?

 

我们通过画家之意回归到作品原始的创作语境来认识应该更好,德-库宁的生命中有两个重要的女人,分别是他的母亲和妻子伊莲娜(Elaine de Konning),自小父母离婚后,母亲极力争取到抚养权,是个强势而严厉的女人。而伊莲娜曾经是德-库宁的学生兼模特儿,不仅才华横溢,而且不甘于作一个艺术家背后的女人。这两个女人的强势形象给德-库宁的创作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而另一方面。他从不隐瞒自己对美丽女性的爱慕之情,而这样的偏爱也容易产生被恼怒的情绪,德-库宁指出他将对女性强势的某种愤怒返归于画面之中,因此那些有些狰狞的面容事实上更多的是对画家情绪而非女性情绪的表现,在这里,艺术作品融入了创作者的身体中,不自然的成为了他的替身。

 

1960年代之后,德-库宁迁居长岛,他画中的女性形象又发生了变化。在《挖蚌者》(Clam Diggers,1963)和《萨格港的女人》(Woman, Sag Harbor,1964)等作品中,色彩不再那么躁动,但更追逐女性肉体的圆润感。《萨格港的女人》中女性的脸部像被手遮挡,痛苦的呐喊动作表现出无比纠结和愤怒的状态,女人穿着很高的高跟鞋,虽然身体弹性而柔韧却总有将被解体的趋向。《挖蚌者》中的一对女人形象已经算是具象绘画了,形体清晰可见,风韵的身材让人想起了鲁本斯笔下的女人,而其动作又像是比赛间歇啦啦队活泼的舞蹈。德-库宁似乎并不是在赞美或沉溺于肉欲,他笔下的女性总像是无意入镜却被瞬间捕捉,情绪更多的来源于画家而非女性本身,不像鲁本斯和布歇笔下的女性,像是惊心准备好要入镜的演员,经过戏剧性的情节设定而粉墨登场。

 

色彩协奏曲

 

许多抽象主义艺术家喜欢只用黑、白、灰三色作画,这种艺术观念可以追溯到康定斯基,而在美国抽象表现主义中,德-库宁和福兰茨- 克莱因是重要的实践者。1948年,德-库宁在艾根画廊(Egan Gallery)他的第一次个展上展出了一系列黑白构图的作品,包括《八月之光》(Light in August,1946)和《黑色星期五》(Black Friday,1948)等。这些作品比具象绘画更具有行动绘画(Action Painting )的意味, 黑白色的画面有书写的情绪,比其他颜色更具有自发性,而且不断增强画面创作时动作的强度。黑色作为表现主题的基色,往往象征着沉寂、深沉,而白色虽然偶尔也有种毫无生机的静谧感,但其实是一股生命力慢慢初显前的倏忽停顿。德库宁对黑白色调的探索和同时期画家克莱因一样可能受到东方禅宗思想的影响,画面没有立意立言的压力、却有着大美无言、大音希声的效果。

 

不过德-库宁纯粹黑白色彩的抽象画并不多,但通过色彩营造画面效果则是他表达画面情感的一种有效手段,1970年代之后的一些作品是通过色彩营造了一种和缓的抒情感,而内容则以抽象意义的风景居多,如《春天的早晨》(Morning: The Spring,1981)和“无题”系列等,与之前纯粹的黑白构图不同,色彩不同于女性主题中颜色纵横交错,有种无意识的冲动,这时作品中那种暴躁而厚重的笔触逐渐消解,和缓的线条在分割的块面中游弋,纤细的彩带状的线条突出一种平稳的流动感,也体现出作为抽象表现主义创作的自由度和对材料厚薄度的考量。此时画面中姜黄、血红、深蓝、黑色、白色、肉色等多种颜色像正在演奏的乐曲,色彩调适着情感,缓缓流过画面、不是掷地有声的那种震撼,是一种充满韵律的协奏曲。此时的画家在长时期的酗酒之后精神状况远不如以前,但曾经离开他的妻子伊莲娜又回来照顾他,给他生活不少安慰。此时虽迁居长岛、远离纽约多年,可都市景观中的片段元素还依稀留存,不过在画面中已经不重要了,它已经被构图、材质和色彩所消解,内容的元素很微弱、很微弱,正如德-库宁所说的:“内容不过对某一事物的 一瞥之间,就像和闪电的遭遇”(“Content is a glimpse of something, an encounter like a flash“)

 

德-库宁的创作生涯像是对题材和形式探索的不断轮回,从1930年代严肃的肖像画到40年代城市生活灵感下的抽象画,再到1950年代的女性系列,在迁居长岛感受田园后的抽象风景画创作之后,女性系列又重返创作主题,70年代则又回归到风景主题的风格变体, 从人物到风景、从具象的隐现到抽象的主宰, 他总是在一定时期回顾一下以前的内容和形式,像是对一个始终未完成作品的修改和完善。所以有人认为在某种意义上说德-库宁是行动画家,他行动的跨度是整个人生。

 

德-库宁对抽象表现主义的贡献是不言而喻的,作为移民的身份,他被美国生活中的粗俗、夸张、躁动和矛盾深深地吸引着,他的作品见证着面对经济、文化价值崩溃之际内心的不确定感以及在艺术史和流行文化语境中不断融合的有效尝试。他像是一个创世主,在作品中创造了一个自给自足的视觉世界,以另一种纷繁和无序对抗着现实世界的混乱和不安。

 

Tips:近期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的德•库宁回顾展(De kooning : A Retrospective)是对德•库宁近七十年艺术创作的梳理和总结。展览将MOMA 整个六层的空间填充的满满当当,公共和私人收藏的作品完整的呈现了这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多产的创作历程。
 

 


【编辑:陈耀杰】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