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八十年代,克拉格以现成品、废弃物为材料的创作在继续发展。《五种物品、五种色彩》(1980年)、《树》(1980年)仍然保持着在地面上放置现成废弃物的方式,但在整体组合上有了变化,呈现出更加自由、更为多样的形状,不再局限于以往常见的那种长方形。但更为显著的变化,是由《站在椅子上的自塑像》(1980年)、《警察》(1981年)、《北极星)(1981年)、《印度之月》(1982年)、《家》(1982年)之类的作品体现出来的。创作这些作品时,克拉格把它们从地面移到墙面,从而形成了一种有别于《光谱》、也有别于《五种物品、五种颜色》的景象。出现在观者眼前的是接近于绘画的浮雕状作品。这些新形态的雕塑,依然利用克拉格偏爱的废弃塑料之类的材料。雕塑有时呈现具象的特点,有时则呈现抽象的品质。例如《警察》就是由形状不一、大小不等的塑料废片组成的一个站立者的形象,它的外观与生活中的警察很相似。同样,《印度之月》也是用塑料废片组成的一弯新月。而《北极星》就明显地带有着几何形抽象美术的特征,不是自然形象的模仿。从此后的克拉格雕塑判断,非写实的抽象趋势占据着绝对主导的地位,个别的写实性作品远不能体现他的成就。
年轻的克拉格充满着探索新事物、创造新作品的热情和活力。完成了那些在地面和墙面上展开的、不具有突出体量感的开放式雕塑作品之后,他又把注意力投放在那种更具体量感的、更富内敛性的雕塑创作上。《灰色的容器》(1983年)、《出租车!》(1983年)、《大山》(1983年)、《晚祷》(1984年)、《圆形物》(1985年)、《伏特安培欧姆》(1985年)、《海边风景》(1985年)、《工具》(1986年)、《遭侵蚀的风景》(1987年)等,均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克拉格的新风。创作这些作品时,克拉格虽然保持着利用现成品的基本原则,但选择的范围更加广泛,往往倾向于在一件作品上使用多种现成品材料。正如他本人表明的,“我不忽视其他材料。我利用每种东西,但我更钟爱那些人用过的东西。”以《灰色容器》为例,整个作品就是由玻璃瓶、木板、木箱、砖头、颜料构成的。塑料不再占据以往那种至高无上的专断地位。一些传统常用的材料,如石、木、金属,更多地出现在这些作品上。当然,它们主要还是以现成品、废弃物的形态出现的,仍然与传统的雕与塑的手法有着本质的区别。如果说这些作品在哪些方面与传统雕塑最接近,或许就是那种类似架上绘画的独立性和整体的体量感。《晚祷》和《伏特安培欧姆》可以为证,尽管它们明显属于二十世纪抽象雕塑的范畴。
克拉格在提及自己的创作时,说过如下一段话:“我制造形象和物体的初始意图曾是、现在依然是创造自然界或实用界并不存在的物体,它们能反映和传递有关这个世界的信息和感觉,以及我本人的体验。……这种冲动直接来自我对自身所处世界的观察和体验,几乎不会出自文学或文化史。”借助克拉格诸如此类的告白,细细品味其作品,我们会更理解克拉格前述的种种雕塑实践,把握住他的一些基本关注点。
克拉格及英国其他一些同龄雕塑家,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通过一系列的展览,向公众集中呈现他们的新探索新创作,博得了美术界的青睐,确立起“英国新雕塑”创作群体的地位。而这些新雕塑家中的杰出代表,也先后荣获了透纳奖(创立于1984年,以英国大画家透纳的名字命名,是英国最著名的当代视觉艺术奖)。克拉格是1988年度该项大奖的得主,其时他还不满四十岁,正值年富力强之际,获此殊荣,无疑会激发他的创造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克拉格在材料选择上进一步放弃曾成为他早期创作一大特征的塑料——一种被他深情赞美过的纯人造化工材料(“多美的材料,多妙的色彩”),而改用多种多样的新旧材料。对材料的高度重视,理解材料在艺术创造中的巨大作用,是二十世纪西方雕塑名家的普遍特征,克拉格这样的后现代主义雕塑家当然更是如此。材料的选择改变着克拉格雕塑的面目。与此同时,克拉格也开始更多地采用各种非现成品的创作方式。应当说,这两种变化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
作于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的《挤压品》(1989年)、《无题》(1989年)、《果瓶》(1989年)、《矿脉》(1990年)、《铁山》(1990年)、《采石场》(1990年)、《郊区》(1990年)、《初期的形》(1991年)、《瞪羚》(1992年)、《驮兽》(1992年)、《众天使与诸抗体》(1992年)、《无题》(1993年)以及其他一大批作品,充分显示出这个阶段克拉格令人惊叹的创造力。
《挤压品》不再沿袭现成品的创作观念,也不再由已成型的工业制品或废弃物构成。克拉格在这类创作中,回归了历史悠久的泥塑传统,在榆木基座上,以如同挤牙膏的方式,用石膏这种古老的材料,塑造出自由多变的雕塑形态。从它那处处体现着制作过程的众多细节和不同肌理上,从它那富于起伏变化的、节奏有致的整体造型上,均能领略到创作者不同凡响的想象力和艺术感。在作于同年的《无题》上,克拉格用水泥这种更坚固的材料,营造出与《挤压品》相似的堆积而成的美妙视觉效果。裂痕的巧妙运用,为作品添加了自然和古朴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