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连民祖籍安徽,对自然的迷恋和家庭文学氛围的熏陶使他在幼年时就充满着对艺术的渴望。上世纪80年代历经4年的高考最终进入了当时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装饰艺术系壁画专业并在1985年以优异的成绩留校任教。上世纪90年代初,他移居南洋。在经历了数年的海外生涯后重新回到了北京,回归到真正属于他的绘画世界里。对于宋连民来说,绘画是他心中永远的净土。
记者:在您的自述中,小时候家里浓厚的古典文学氛围对您有着很深的影响,这些与您后来走上绘画道路有着怎样的联系?
宋连民:我出生在安徽淮南,儿时的家乡山明水秀,每回放学归途中那小河边日落的余晖一次次唤起我对自然的无限眷恋,使我的内心蕴生着一股力量并设法找到一种途径把她释然出来。我不自觉地第一次拿起了画笔。
父亲是一位在当地颇有名气的中医,也很有文才,读父亲的古体诗就如同在阅读“唐诗400首”。比如说“满天飘白雪,一路访红梅”,还有“碧浪滔滔似水流,莫云麦上可乘舟。此间只是农家乐,那须渔人垂钓钩”。他诗里体现出的精神品格和意境对我后来的人生有着很大的影响。
记者:您的近作多是写实作品,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您求学期间正是西方现代主义思潮涌入中国的时期,这期间您有没有受到大趋势的影响?
宋连民:那时几乎每个人都受到了这股潮流的冲击和影响,我也不例外。选择工艺美院装饰艺术系壁画专业,是因为当时的机场壁画在中国美术界所产生的影响力就如同目前的当代艺术一样,吸引着向往现代艺术思潮的青年艺术家包括我本人。
我在上世纪90年代前后的艺术风格比较注重形式感,做过多种工艺材料的大型壁画、浮雕,创作过大量的油画人体、连环画、水墨和彩墨人体、风景,也做过许多的壁毯。作品《江源》参加了第七届全国美展,《母与子》等作品被中国美术馆珍藏。出版了很多的油画、水墨、线描等作品,还为央视做过大型文艺片《墙上的艺术》。我们的专业在当时所涉足的艺术领域很宽。
记者:1990年您在中央美院展览馆举办画展,很多作品当时也为国内外机构收藏。在艺术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何种原因使您于1992年辞职移民到了新加坡?
宋连民:上世纪90年代我在中央美院的展览馆举办了第一届《宋连民画展》,张仃、袁运甫、吴冠中、沈鹏、杜大恺、刘聚德等老师都来现场给予我鼓励。
至于离开自己的祖国和从事的事业,其原因有诸多。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时代的变迁。有机会总想着出去看看别样的世界。
记者:在您去新加坡后,却很快转变了角色,从艺术家变成了一个成功商人,这是否背离了您当时去那里的初衷?
宋连民:出国后一个全新的问题摆在了我面前。我将怎样让自己活下去?并且依然很有尊严地活着。这个问题改变了我后来的生活和事业轨迹。
1992年去新加坡的时候,我带了自己的80张作品,卖了80万元人民币。可很快我就发现第二个80万对于我来说并不再那么容易获得。我将这卖画得来的80万元和朋友合伙在北京投资了一个实业,结果刚装修好的大楼就被当做违章建筑拆了。怎么办?日子还要往下过,继续卖画已很难支撑下去。高傲强胜的性格驱使着我做出一个决定:把我的理想和对绘画的追求包裹好了珍藏起来。待有一天我不需要再去为钱而工作的时候再把她启封,就这样我开始了我人生的商业旅程。在新的人生旅途中绘画被沉浸在了我时间内容的底层,这是多么令人心酸的事。
记者:您是在什么时候放下了生意,又回到了自己热爱的绘画领域?
宋连民:2003年深秋的一天我漫步在林中,满地金黄色的落叶多么美啊,瞬刻间我问自己离开我的艺术多久了?太久了,我的泪水禁不住地落下……没有时间再等下去了。我要马上停下所有的工作,回到我的艺术生命中来。2004年我开始将自己的生意移交别人打理,现在我已将沉浸在底层多年的那份包裹打开,庆幸的是她封存得完整无缺。
记者:在尝试过其他风格的创作之后您最后还是回到了写实绘画上,写实绘画对于您来说意味着什么?
宋连民:人生的体悟使我对生活的期待越来越趋于简单。简单地理解自己与别人。我用双眼抚摸这世界,再用画笔与别人分享我的感动。而在这个过程中我渐渐地发现了油画无限的可能性。在我一笔一笔精细地描绘着感动着我的这个世界的时候,就好像在用心灵一次次重新亲吻着这个世界,一切都似乎是崭新的。我更加热爱生命,热爱被生命感知着的这个千姿百态、万红千绿的世界。生命的意义最终是要让自己的生命是真实的。真实艺术是永远不会枯萎的。
记者:接下来您在新加坡的个展,算是您从商后向绘画回归的一次正式亮相,能否说说这次展览的情况?
宋连民:3月16日我的油画展将在新加坡开幕,这是我时隔20年之久再一次在新加坡举办个人画展。1991年我应新加坡《新文轩》和《泰兴钱币》在新加坡举办水墨画展。爱国华侨著名船王唐裕为我的画展剪彩。新加坡《联合早报》做了新闻报道,《新明日报》和《联合晚报》都做了专访。在那次展览结识的一位朋友、新加坡《杰盟》集团总裁吴亚发,在不久前看了我的一些新作后决意要给我再举办一个写实油画作品展。他也曾有一个做画家的梦想。这次画展是我们20年友情的释怀。
【编辑:陈耀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