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底在巴黎赛努奇博物馆(Musée Cernuschi)举办的名为《认识西方——中国艺术家与巴黎:从林风眠到赵无极》的展览是中法两国文化时事中为人津津乐道的一个活动。这个展出第一次向公众呈现了在20世纪前50年中,一批批中国艺术家留学法国经历的重要意义:这同一批人带动的中国现代文化的兴起;在世界舞台上宣传中国文化。从1919年至1949年间,至少有几十位中国艺术家陆陆续续前往巴黎。在法国期间,他们都想要学习或者完善他们的专业美术技能比如静物素描、油画技巧或者雕塑。他们也希望能够亲身感受巴黎作为世界艺术之都所带给他们的震动。在这些当时留法的男男女女中,有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的如徐悲鸿、林风眠、潘玉良、吴冠中、赵无极等中国艺术大家。其中的某些也已经是位居于世界艺术之奥林匹斯颠峰了。
作为中法两国艺术领域中一个已经久远但又意义深刻的事件,我们不禁要问当时两种艺术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艺术传承又是怎样发生的呢?事实上,专家们也越来越关注这些中国现代艺术家和他们同时代的西方同行尤其是法国同行之间的联系。概括来说,就是要了解这些中国现代的大师们是汲取了哪些西方养料来确定他们新的不同中国以往的创作道路并带动“中国现代艺术革新”。现在正是展开这项中法之间艺术交流研究的时机。当然这项研究将跟踪中国现代艺术从90年代初起无论是在中国国内还是在国外所反映出的价值动向和地位确认的进程。从此,中国现代艺术就能从正面审视那些对其生成和发展有过促进的影响因素。如果说谈内部因素,尤其是比如在19世纪末开始的“文人画”危机还为人们所知;那么中西方艺术家之间的紧密联系在这个中国现代艺术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就不一定为大家熟识了。关于这段不同寻常的关系仍然留给我们很大的书写研究空间。
对于这个主题的认知,必须对这些中国艺术家在法国的历程有一个细致严谨的观察。就目前掌握的资料而言,我们可以说中国艺术家的真实经历和现在某些大家想象的那个时代的情况是有出入的,甚至可能真实情况会使一些人对那个年代的艺术以及艺术家格局的想法有所幻灭。在这段中西艺术交流史中,我们并不会看到那些伟大的印象派画家(其中的很大部分在那个时代早已过世);也看不到那些在20、30年代打着“某某主义”旗帜的前沿先锋画家(这些人在当时被认为是“狂妄之徒”甚至是“流氓”)。这种说法可能会令人不置可否,我们会慢慢道来依据。但就此也无须为那个时代的艺术感到惋惜。因为事实不见得就如此惨淡,揭开时代的面纱,我们将发现隐藏之下法国一些最不可思议的现代艺术家和中国艺术家在那个时候有直接接触。
渐渐地我们不得不提出一些看似简单但又是根本性的问题:徐悲鸿在巴黎学艺期间都去了哪些画室学习?林风眠在法国的时候都和哪些画家共事了?那些在巴黎蒙帕纳斯街区的自由画室是怎么回事?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又和中国艺术家有哪些故事?有太多太多的疑问需要解答。
这些问题正是这几年来由杰奎琳画廊(Galerie CINQUINI)的总监、法国艺术史学家Philippe CINQUINI先生率领的研究团队着力去解答的,并最终决定把这个关乎中法两国之间关系的精彩课题挖掘、呈现给大家。研究中发现在1900年到1950年间有两到三代中国的留法艺术家都十分幸运地能和那个时代最著名的法国艺术家频繁相处和工作。一提到那个时代最著名的艺术家,不是只有毕加索或者马蒂斯等。还有其它一些名字,可能不被今天的大众所知。但是在他们的时代,这些人都是法国艺术舞台上的“巨星”也即是世界艺术领域的明星。正是这些人真诚地把珍贵的艺术知识传承给了当时在他们身边深造的中国青年艺术家们。这种关系纽带有时因为双方之间的感动和感情而更加牢固,亦父亦子、亦师亦友。举例来说,像徐悲鸿和老师达仰-布弗莱的情感;又或者吴冠中和老师让·苏弗尔皮。
近几年,对于这个特殊时期中法艺术家之间的交流主题,一些中国藏家也有外国藏家都慢慢意识到了它的重要性;也意识到了这段交流史在整个中国现代艺术史中的价值意义。我们完全可以想象,未来的某天,中国的博物馆里也将挂起这些法国或欧洲艺术家的作品,让参观者的艺术之旅得到更多的满足。首先,能够同时聚集中国和西方关于这个主题的收藏就意义深远,让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这段跨越两个国家两个时代的历史。而作为中国艺术家本身肯定对能将自己的早年作品和旧师故友的作品一并陈列而欣喜万分。另外,能在国内的优秀博物馆里,看到除印象派或毕加索之类的立体主义以外的艺术派别也是一桩幸事。
画廊在上海商城杰奎琳画廊从世界各地收集与中法艺术家这段交流史相关的私人收藏作品,至此藏品已达60多件且都独一无二。为这些藏品找到了理想的展示场所。在这批收藏中,尤其受关注的是较罕见的帕斯卡·达仰-布弗莱、弗朗索瓦·弗拉孟、保罗·阿尔伯特·贝纳尔的作品;还有埃米尔·奥东·弗里茨、安德烈·洛特以及让·苏弗尔皮等其它一些画家作品。这些大师中,不仅有学院派的代表,也有现代派的典型。而作为那时在法国向大师们求教的中国艺术家们,在自然主义和结构主义之间犹豫、徘徊,面临抉择;但是不管是跟随哪个法国大师、学习哪个画派;他们都是为了能帮助振兴中国艺术的现代化进程也为了能确定他们自己的个人创作道路。无论这些中国艺术家和他们的法国艺术同行有着怎样的诸般不同,他们都共同拥有一个信念:作为一个艺术家,首先是要掌握和实践这门艺术职业。杰奎琳画廊致力在艺术领域中搜寻研究了解这段历史的专家著作,以此来更好地回答关于中法艺术家之间艺能传承和艺术影响的问题。
作为举例,这里呈现一张达仰-布弗莱的自然主义作品。这张“悲情之作”深深影响了徐悲鸿。每个周日,他都去巴黎郊区纳伊跟随年迈的大师学画,来补充自己在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同时进行的丰富课程。
又或者如20世纪40年代末在巴黎学习的吴冠中,他向野兽派大师弗里茨讨教关于裸体素描以及绘画中线条和颜色的韵律动感问题----等等关于这些中法艺术家,关于在他们的接触中碰撞出的火花和面临的问题,当然还有相互的影响,都将是杰奎琳画廊随着研究的继续将展现给大家的。
【编辑:易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