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 TAIPEI”近年来也不断有北京画廊参展,与台湾藏家建立了不错的关
自1990年代起,中国当代艺术一直依赖着西方,特别是欧洲藏家的支持在发展。这种依存关系在2008年的金融风暴后,开始发生质变—虽然中国的金融体系由于并未和欧美紧密接轨,整个国家的经济受创情形相对轻微,但中国当代艺术体系的发展在风暴中仍受到了颇大的冲击,最直接的结果,就是收藏中国当代艺术作品的欧美藏家变少了! 2008年金融风暴发生之前的7月,台湾扩大开放陆客团体来台观光,这一新的政策,让两岸的艺术交流,从过去只有中国拍卖行老总来台湾征件的情形,开始有了结构性的变化。观念艺术家赵半狄,就曾经在2009年初以参加旅行团的方式来台湾,他策画了一场行为艺术,不但签保证书脱队,还跑到总统府门口,把他当年度的“熊猫人物大奖”颁给马英九,这个新闻,在2009年还被TVBS独家报导。
作为一个相对有弹性的艺术机构,台北当代艺术馆2010年的张洹个展,引发的争议则是因为作品形象触发民众对不吉利的想象,显然中国当代艺术1990年代充满挑衅和暴力美学的形式不能立即被台湾观众所接受,事隔一年,李晖去年于当代艺术馆举办的个展,则以强烈的视觉效果引起了年轻世代的关注,获得好评。
“ART TAIPEI”一直以来都是日韩画廊的天下,直到2010年,开始有许多北京的重要画廊参展,虽然某些画廊可能因为首次参加,销售结果暂时不如预期,但持续参加的画廊几年下来,已和台湾藏家建立了不错的关系,维持着稳定的销售,甚至找到了在台湾的合作伙伴。北京奥运之前几年,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发展处于“井喷期”,两岸当代艺术圈的交流多是台湾艺术家前往中国定居寻求发展,甚至许多艺术行政人才也因为市场的需求而在中国表现亮眼。当时台湾本土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的关注因为投资获利的考虑,相对偏重于几个大名头的艺术家,这两年两岸关系和缓,往来交流更频繁,因此当欧美市场急冻,中国收藏家又仍方兴未艾时,开始渐渐出现中国艺术家往台湾和东南亚寻求机会的现象。
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艺术家期待在台湾画廊办个展,开放陆客来台观光后,“台湾游”已成为许多中国人跃跃欲试的目的地,诚品书店、故宫等也是许多艺术家心向往之流连忘返之地,许多艺术家对于台湾的明星如数家珍,是“康熙来了”的粉丝团,他们在来过台湾后,这里的美食、悠闲和自由都成为他们念念不忘的回忆。
这样的局势,让中国艺术家与台湾画廊和藏家之间的合作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整合完毕。然而,中国当代艺术在北美馆的个展,就像展场中央的大型装置作品《Through》一样,从天而降,刺穿两岸交流的心脏,将许多被“两岸交流”这顶大帽子所遮盖住的假象打回原形:原来,两岸艺术圈看似频繁和谐的交流与合作,仍只停留在市场的供需双方对于获利的追求,台湾学术界仍普遍对中国当代艺术缺乏兴趣和认识,艺术机构亦缺乏策画国际等级展览的经验和能力,对解读“中国当代艺术”的能力的缺乏,让台湾的主体性在两岸交流及国际话语圈中,一如既往、安静地“缺席”了。若要从市场层面来看,台湾藏家对于中国当代艺术作品收藏的滞后,也失去了因为眼光而获利的先机。
面对有13亿人口的大陆,简单的统独早已无法承载两岸的多元和复杂性,一个在你家隔壁房子盖很大的邻居,先不论你喜不喜欢他,深入了解才是未来生存的正道。
系
【编辑:曹茂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