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刚的《生生息息的爱》以7906万港元成交,成为最大的明星艺术家
记得应该在2006年春拍,纽约苏富比首次开设“亚洲当代艺术专场”拍卖,从此引爆了以中国为主导的亚洲当代艺术市场的一轮大牛市,标志之一便是张晓刚明星艺术家的地位确立。
近日翻阅日本当代艺术圈著名的经纪人、画廊主小山登美夫的书《当代艺术商机》(台湾版),其中一节内容很吸引人,观点有些振聋发聩:
首先小标题观点鲜明:“亚洲限定市场”并非世界基准。
小山登美夫认为:虽然新兴国家如中国、印度、阿拉伯产油国等富裕阶层的资金,大量流入当代艺术市场,会逐渐改变艺术市场的未来走向。但是,“我觉得根本是短视近利的暴利主义,令我忧心忡忡”。
这位捧红村上隆、奈良美智的著名经纪人始终认为:以往,历史悠久的拍卖公司只处理已经确立一定评价的艺术家作品。美术基准确立于欧美,即使是亚洲作品,也都并列在同一衡量天平上,进行评价。因此,买家也深深信赖拍卖公司。
但拍卖公司毕竟属于“唯利是图”的商业机构,面对凶猛的钱潮不可能心如止水,于是因应市场需求,越来越频繁的仅限亚洲当代艺术作品的拍卖会纷纷举办,而且深受国际性的欢迎。
小山登美夫的画廊也“收到拍卖公司不少这类的征集邀约”,但他“一概拒绝”。因为他固执的坚持“原本应该创造国际合理正当价值水平的拍卖会,竟然排除欧美艺术作品,只限定亚洲艺术,这种做法根本欠缺世界性基准。”
面对“亚洲当代艺术”迅猛的发展,小山登美夫犹如不合时宜的卫道士般这样呐喊:二次销售市场制度一旦瓦解,就无法打造健全基础的市场,而流于只是以金钱交易艺术的世界。“如此一来,艺术市场将无法无天,导致泡沫经济迅速瓦解,作品价格急剧跌落。最后遭殃的将会是艺术家、画廊、收藏家、投资者等,无一幸免。”
《当代艺术商机》这本书写于2008年,出版于2010年,今天读来依旧感慨。虽然小山的“欧美标准无法撼动”观点令人沮丧,但我们又不得不对国内当代艺术市场中弥漫的“乐观、狂妄”情绪,忧心忡忡。
【编辑:曹茂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