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春晓:学者只能尽可能发声呼吁理性审视艺术 2012-03-08 13:06:05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陈晓勤实习生林恺雯 点击:
在火热的艺术市场背后,人们的心理有怎样的改变?普罗大众该如何看待分析?近日,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副研究员杭春晓来到广州做了两场学术讲座———《视觉艺术的“编码”与“解码”》、《文人理想的幻灭与重建———文徴明的出仕、致仕及其心理辨析》。

在火热的艺术市场背后,人们的心理有怎样的改变?普罗大众该如何看待分析?近日,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副研究员杭春晓来到广州做了两场学术讲座———《视觉艺术的“编码”与“解码”》、《文人理想的幻灭与重建———文徴明的出仕、致仕及其心理辨析》。藉着此机,南都记者专访杭春晓,他说在当代艺术或日常经验中,很多习惯的东西被视而不见,人们往往容易接受简单的结果,而不加以分析、质疑,“大家容易为艺术品交易的传奇天价而兴奋,而不分析背后的原因。”那么,从学者角度他如何剖析解读今年的天价拍卖?

 

2011年的艺术市场标杆性的事件,是齐白石的作品《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以4.255亿元人民币拍卖价成交。杭春晓认为此事激起大众的三个讨论:一是,这个事件是否真实,因为中国各个行业都缺乏信用机制,也缺乏透明的交易环节;第二,这件作品是否值得;第三,这件事情对艺术市场的广泛影响。“在我看来,这三个讨论不重要。重要的是,公众对于这件事所渗透的态度。”

 

杭春晓称这几年艺术品市场的火热,是其高价刺激中国观众去关注,并表示当代艺术近几年开始被广泛接受,也仅仅是因为当代艺术不断出现天价,主要原因是民众没有真正理解和接受艺术的姿态。

 

“为什么当今的中国人没有因为艺术本身而兴奋,而是因为艺术背后传奇的天价而兴奋?”杭春晓分析,这两年人们开始热切地关注艺术,是因为拍卖行天价的消息的持续传出以及系列鉴赏电视节目的诞生,“他们渗透的信息就是艺术品是以价格定义的,所以这些节目本身就是以利诱天下。假设我们是一个以理解艺术本身为基础的民族,那么我们关注的不是4亿,而是该如何重新理解齐白石。”

 

那从学者角度,该如何正确看待这种现象?杭春晓表示,作为学者,只能从每一个角度发出声音,去呼吁理性精神,呼吁审视态度。“我们不要试图去引导公众,我们能做的是在这个语境中发出更多的声音。如果只有一个声音,公众肯定是跟着那个单一声音走的,但是如果我们提供多种声音,就可以让公众有理性思考。对于公众事件,我们提供多种认知通道,长久下去,它自然会引导公众发掘新的理性的认知。”

 

 


【编辑:陈耀杰】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