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市场报告:格哈德-里希特真的那么值钱?(Ⅰ) 2012-03-09 14:01:45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张天宇编译 点击:
很少有人能够断言某位艺术家已经达到了巴勃罗-毕加索或者安迪-沃霍尔那样的艺术成就,但是艺术圈似乎要提前将在世的里希特先生捧上拍卖“神坛”。据考,2011年,格哈德的作品拍卖总价达到了2亿美元,稳坐“在世”艺术家作品拍卖价格的头把交椅,甚至高于莫奈、贾科梅蒂、罗斯科等人作品的总价。

去年秋拍,德国艺术家格哈德-里希特的作品“蜡烛”在伦敦佳士得拍卖行上拍,最终以1650万美元的天价成交。

  

很少有人能够断言某位艺术家已经达到了巴勃罗-毕加索或者安迪-沃霍尔那样的艺术成就,但是艺术圈似乎要提前将在世的里希特先生捧上拍卖“神坛”。据考,2011年,格哈德的作品拍卖总价达到了2亿美元,稳坐“在世”艺术家作品拍卖价格的头把交椅,甚至高于莫奈、贾科梅蒂、罗斯科等人作品的总价。在纽约里希特画廊,长长的作品预定订单上,平均单幅都要卖到300万美元。

  

去年11月在苏富比拍卖行,伦敦收藏家Lily Safra以2080万美元的价格买下了里希特1997的作品“抽象画”,打破了里希特的拍卖价格纪录。事实上,例如如杰夫-库恩斯这样的一些艺术家也有个人作品价格超过里希特,但是就作品上拍的方面来看,里希特的作品依旧是目前艺术品市场最贵的“畅销货”。

  

格哈德-里希特的拍卖行情一路飘红不仅仅是市场需求的“单相思”,展览策划团队也功不可没。无论是拍卖行,抑或是博物馆画廊等艺术机构,都迫切希望培养艺术界的新“大腕儿”,从而在全球各地为其作品举办展览。源源不断涌入艺术品市场的收藏家和代理商也把握商机,不断交易里希特的作品而获利。在众多买家之中,不乏有俄罗斯实业家Roman Abramovich,法国奢侈品总裁Bernard Arnault,代理商Larry Gagosian(拉里-高古轩),台湾电子业巨头Pierre Chen和纽约对冲基金经理Steven Cohen。

  

另一方面,里希特的作品风格很符合目前艺术品市场的口味。毕加索的作品风格百变,从七彩色调的抽象画到锐利的家族肖像,都给了藏家们无限选择。又如高产的沃霍尔,其作品在艺术品市场里的数量一直十分稳定,尽管有一部分作品被博物馆收藏,他仍然尽量避免“供大于求”的场面出现。又以去年去世的Cy Twombly(塞-托姆布雷)和Lucian Freud(卢西安-佛洛依德)为例,藏家又开始对于这两位艺术界泰斗的作品趋之若鹜。

  

藏家都对里希特80年代之后的大量抽象作品下血本,这些作品深受弗朗西斯-培根和罗斯科的影响,同时也是最具有里希特个人标志特征的作品。用圣弗朗西斯科的代理商Anthony Meier的话说:“收藏家都想弄到一件众所熟知的标志性代表作。”

  

如今80岁的格哈德-里希特在美国还称不上家喻户晓,但是在欧洲却不负盛名。里希特出生在德国的德累斯顿,在柏林墙建立前的几个月逃离东德。最大规模的回顾展“格哈德-里希特:全景”在欧洲举办,从展览结束的伦敦泰特画廊到5月13日即将开展的柏林新国家美术馆,到目前为止,展览都是人满为患,6月即将登陆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押宝里希特。Jose Mugrabi和David Nahmad作为沃霍尔和毕加索作品的主要代理商认为,里希特在艺术品市场领域不足以与那些现代艺术大家相提并论。Mugrabi觉得,里希特现在的作品比从前更“时髦”,却不如从前重要。

  

当代艺术本身就是个未知数,受宠和失宠只在一线之间,所以无论是里希特作品价格的不断上涨,还是在行情走高长跑之后的回落,都是没法下定论的。80年代末,Frank Stella的作品价格疯涨到400万美元,1989年达到顶峰,此后在拍卖行里就鲜有作品身影了。2007年,罗斯科的抽象作品价格在艺术品市场的巅峰时刻狂飙到7280万美元,但是在过去的两年时间里,这个数字的一半价格的作品都没有出现。艺术顾问Nicolai Frahm告诫他的藏家客户,在价格匹配价值之前,慎重对待里希特的作品。

  

文章编译自Wall Street Journal 网站。

 

 


【编辑:易小燕】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