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现场
2012年3月10日(99艺术网上海站 杨棵)下午17点,民生现代美术馆2012年农历新年开篇之展《开放的肖像》以70多位当代“明星”艺术家阵容亮相。展览属于美术馆“架上绘画系列”的第一部分,主要探讨对肖像绘画的再认识。展览总策划人为何炬星,策展人为郭小力。
参展艺术家(按姓氏字母)为陈丹青、陈文波、陈可、崔洁、迟明、段建宇、方力钧、冯梦波、俸正杰、郭伟、何多苓、何森、黄奎、罗中立、李路明、李大方、李松松、梁远苇、凌健、刘小东、刘野、刘炜、卢昊、贾蔼力、毛旭辉、毛焰、马秋莎、邱志杰、祁志龙、秦琦、仇晓飞、潘汶汛、舒群、施勇、孙原&彭禹、孙逊、宋永红、宋琨、汪建伟、王广义、王功新、王鲁炎、王兴伟、王音、王友身、王劲松、王迈、王光乐、翁云鹏、夏小万、谢南星、谢其、熊宇、颜磊、尹齐、尹朝阳、杨福东、杨少斌、杨茂源、杨勇、叶永青、喻红、余友涵、岳敏君、张晓刚、张洹、张培力、张恩利、张慧、张路江、周春芽、朱加、赵能智、曾梵志、曾浩、郑国谷、郑江、政纯办小组。
尽管策展人郭小力否认“命题作文”的说法,本次展览的绝大多数作品都是艺术家应邀的特别创作,这些艺术家的年龄跨度从40年代到80年代不等,他们的背景或多或少都与“肖像画”发生关联。
郭小力进一步表示,本次展览只是从局部话题出发,并不是梳理历史。肖像画是一个传统命题,在当下借用这个历史资源,是为了重新发现绘画的力量。她特别提到不久前在德国举办的《文艺复兴以来的面孔》一展,认为现在是时候进行回望,对人性的关注和回归已成为今日艺术家的共识。因此,她特别邀请了影像、装置艺术家重拾画笔,创作许多罕见的架上作品。希望通过本次展览,发掘当代艺术家眼中的肖像画,也希望观众能够借此领略绘画的永恒魅力。
对于肖像画这个“命题”,艺术家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在“40年代”和“50年代”艺术家中,周春芽拿出了2012年的近作,对象是他的女儿和女婿;张晓刚、王广义、叶永青、陈丹青、何多苓等艺术家继续其一贯的作品风格;余友涵创作于1973年的“肖像”可以视为其“毛泽东”系列和“圆”抽象系列的注脚,别有历史意味。在“60年代”艺术家中,方力钧的人物组画分别以张子康、张颂仁、周铁海、王璜生、刘成香为对象;刘小东除了一件《自画像》,还有三件名为《乱七八糟》的肖像画,尺寸皆为小幅;郭伟的《女孩》是展览中唯一一件非架上作品,它由丙烯、清漆、木板构成,以真人大小的尺寸矗立在二楼展厅一角;另外,作为唯一一个参展的集体创作作品,《政治纯形式-十六》以2米乘3米的大幅尺寸表现了政纯办五位艺术家的集体生活场景之一——聚餐。“70年代”艺术家中,杨福东《路过,孤山》采用了木炭宣纸的材料和手卷的形式,似乎跟“肖像”主题有点“文不对题”;抽象艺术家王光乐则给出2005年的旧作《女青年素描2》,让人得以一窥抽象画家的具象面貌;时隔十年,女画家梁远苇分别交出2002年和2012年两张《自画像》作为答卷。在“80年代”艺术家中,孙逊的两件木板雕刻作品《一场革命中还未来得及定义的行为》则以当下视角提示一种与历史宣传图像之间的紧密关联性。
展览的文字介绍提出,纵观当代中国肖像画,我们勾画出一个最简单谱系:逼真的肖像画,但是没有内在性(50年代到70年代);逼真的肖像画,同时具有内在性(80年代);不逼真的肖像画,同时也充满着内在性(90年代);不逼真的肖像画,也没有内在性——这是今天的局面。
《开放的肖像》主要意图不在于为肖像画在艺术的殿堂里找一个供奉的位置,而是将曾经作为重要资源的肖像画开放更多的可能性,如何利用历史资源,分衍肖像画,而不是消解肖像画。如此,画肖像并非画一个人,而是去探讨如何去画一个人;不是去表现这个人的所有存在性,而是去探讨这个人表象的所有可能性;如何去画一个人,较之画出怎样一个人更为重要。这是当代肖像画的一个重要转折。今日的肖像画意在解码肖像,从而成为一个绘画的试验场,展览则成为肖像画最好的试验场。
据悉,紧接《开放的肖像》之后,民生现代美术馆还将举办《开放的静物》和《开放的风景》两个展览,继续关于“架上绘画”的探讨。
展览时间:2012年3月10日至5月20日
展览地点:上海市淮海西路570号红坊艺术园区F座 民生现代美术馆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