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即将到来,“打假”成为3月各行各业的一个主题。而艺术品市场一直以来较为特殊,在市场交易中已经形成诸如“卖假不退”、“拍卖不保真”、“古玩不打假”等所谓行规。不可否认,这种特殊的行规依然阻碍着艺术品市场的健康发展,妨碍着市场从“小众”往“大众”升华。艺术品市场再不打假,更待何时?艺术品市场到底假到几何?净化市场,该何去何从?打假英雄怎么看待目前的市场?
艺术品打假从民间开始
“打假”在社会其它行业和领域均由官方主导,自上而下进行,唯有艺术圈的打假始于民间。自去年艺术品秋季拍卖开始,一股艺术品“微博打假”之风开始兴起。“微博打假”作为民间打假的一种新兴方式,对艺术品市场的监督效应可谓相当“给力”。
“给力”的微博打假
去年10月,著名当代艺术家张晓刚(微博)在其微博上爆料某拍卖公司欲上拍的张晓刚作品《小女孩》为仿冒的赝品,之后该拍卖公司公开撤拍此作品,并与艺术家达成共识,“拍卖公司与艺术家应共同维护当代艺术品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以专业严谨的态度对待艺术品真伪鉴定”。
11月,建筑及艺术评论家方振宁(微博)在微博上质疑秋拍中一件林风眠作品并非真品,在微博上引发了对林风眠作品真伪的争论。
12月,《顶层》杂志官方微博发布著名油画家段正渠(微博)1993 年作《烤火》在上海聚德拍卖中以110万元成交后,段正渠直接回应:“假画!原画挂在家里!”之后,拍品的委托方与段正渠本人取得联系,通过双方沟通,段正渠回忆起这幅《烤火》,是当年自己不满意且嘱托学生帮忙销毁的画作,上演了一出打假乌龙事件。
这些打假事件,且不论最终效果如何,都将艺术品真伪的争论曝光于大众的面前,这对艺术品市场起到了一定的舆论监督作用。艺术家通过微博直接参与到打假行动之中,对备受诟病的国内艺术品鉴定评估亦起到了一定的补充。
但北京华辰拍卖(微博)有限公司董事长甘学军(微博)认为,打假需要理性,微博打假对制假涉假行为产生一种舆论氛围,是一种压力,但这中间也出现过不内行的盲目打假行为和不科学的质疑,这个也需要杜绝。通过舆论的曝光,一个非常积极的局面,是现在没有一家拍卖公司敢于公开的卖假,拍卖公司已经不可能通过靠卖假来维持生计,这是舆论和公众的功劳。
民间打假无奈多
中国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巡视员李小磊曾在公开演讲中说,“就现有古玩艺术品市场而言,90%以上的古玩艺术品专家团队是能够明辨真伪的,以现有的鉴定知识、经验以及仪器检测设备不能明确真伪、瑕疵的不足百分之一,信口雌黄、以假乱真的,一是假专家,二是贪钱财,三是不认真或者碍于情面。”李司长的话能让我们对国内已经相当混乱的艺术品鉴定行业留存一丝希望,但却难以掩盖文物艺术品市场赝品横行的残酷事实。更令人遗憾的是,在官方艺术品打假缺位的情况下,民间艺术品打假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无奈。
早在2008年,艺术大师吴冠中就发现自己失去了鉴定自己作品真伪的权利。当他鉴定市场上一幅署名吴冠中的作品为伪作时,此案的审理却在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的一审中落败。
而最近,也有文章报道画家杨之光的维权饱受困扰。因为艺术品市场的不规范,名人字画的造假问题日渐突出,杨之光前不久还发现由他作序的画册里甚至被人塞进了假画,令人气愤。杨之光的夫人说:“有一次,我们发现某场拍卖的所谓杨之光作品是假画,因此提醒大家要注意,结果那家拍卖行还来律师函说生意受到了影响,我们只好花8万块也找律师应对,这简直不像话!”
画家本身都没有鉴定自己画作的权利,更何况民间其他的打假行为呢?
而现在的艺术品市场基本上是投资市场,离传统的收藏时代已经越来越远,之前文物艺术品市场最主要的买家,大部分是有能力鉴别真伪、在乎真伪的收藏家。而现在艺术品市场已经演变成“赚钱”市场。大家在乎的是作品的流通性,至于真伪,已经不再放在首位。在一般的商品领域,消费者与打假者是天然的同盟。但在中国的艺术品市场,却一直有“不打假”的传统。一旦打假,意味着藏品要砸在买家手中。这样的姑息养奸,让整个市场都玩起了击鼓传花的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