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卷现场:室外红地毯,室内黄地板 本报记者 吴煌 摄
三分上下 无数遍返工重看
一位名为“瓶盖小天”的网友在微博上贴了一张图片:一条红地毯沿着两幢教学楼,铺陈而上。“今天杭州难得大晴天,那边还在评卷,希望那些真正爱画画的孩子们梦想成真。”他在图后,这样写道。
如果你参加了今年中国美院本科招生考试,应该对这个地方不陌生。从报名、考试,再到评卷,这条沿着斜坡一直铺开的红毯,伴随着考生们一路前行,神圣、神秘,同时,更有一份沉静和踏实的所在。
为艺术而战,这是许江院长写给考生的话,也始终印在了我所拿到的采访证上,犹如这条红地毯上走过的每一步印记,传达的,是一份对艺术的尊重,对梦想的坚持。
而今,评卷工作已经进入到最后一轮,4万多份试卷,从最初的25万多份试卷中脱颖而出,整齐地摆放在地,36位老师,轮番上阵,反复为每一分试卷分档、细归、评分,甚至会为了一份试卷是否该多打3分,争论良久。
“每一份卷子都是活的。”正如中国美院副院长王赞所说,没有一份试卷可以一锤定音,它必须经过3轮评分,至少13位老师“过目”,经历待定、复活的“折磨”,最后还需督导重新调整和打分。前几天,记者打电话给该院国画系一位老师时,电话始终无法接通,连平日经常会“冒个泡”的微博上也是寂静一片,直到晚上9点多钟,这位老师才有了回复:“前一天突然被拉去评卷,手机信号全程被屏蔽啦。”
分数是如何产生的
从2月28日开始,中国美院招生专业考试阅卷工作正式启动。和往年一样,整个评分工作依然分为3个阶段:初评、复评分档、复评细分。但由于今年报名人数高达9万人次,试卷数量也暴涨至25万多份,因此,今年参与阅卷的老师由去年的400人次,增加到了600人次,而每个老师都是在阅卷前一天才被临时通知的“他们不知道自己会评什么专业、什么科目,只有到了现场才会知道。”招生办主任李都金告诉记者。
除了参与人数增加了,评分的每个流程也更为细致。初评阶段,6个考点的试卷,按照考点、专业、科目分别评分,每个科目分成10个组,每组3个老师。“每个科目的考题照片都会一一对应,从中可以刷掉一批靠瞎背题目来应试的考卷。”李都金说,初评的工作量最大最繁琐,每组每天的考卷“吞吐量”要达到4000多份,从早上8点半到晚上8点多,光是数考卷的压力就很大,“不能少一份卷子,如果数目对不上,就要一遍遍重新数,工作人员几乎要到晚上11点多才能下班。”
初评的试卷主要以60分为界分为上下两档,对于不及格的低分段,并不是就此打入“冷宫”,而是要进行更为细致的“复活”。李都金告诉记者,每一组的低分档都会进行交叉互评,希望在这个组别里找到一些疏漏。
值得一提的是,上一轮的评分老师一般都无法进入下一轮的评分,“除了经验特别丰富的老师会继续参与以外,尽量保证每位老师阅卷背靠背,不重叠。”
第二轮评分也同样细化,60-70分的卷子根据3分一档的次序,分为5档。到了最后一轮,杀入“决赛”的4万份卷子又被重新分为高中低3档。一份试卷至少被反复分档3次,经历十几双眼睛的考验,才能最终定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