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物苍凉的悲歌——清末民初的收藏热 2012-03-21 09:58:34 来源:鉴宝 点击:
历史上有几次大的收藏热,比如北宋末年、明末、清末民初。而清末民初的收藏热是离我们最近的一次,也是中国封建王朝覆灭前的最后一次收藏热浪。在晚清内忧外患,战乱纷飞的时代背景下,清末民初的收藏热如回光返照一般,为封建王朝的覆灭谱写了一曲既悲凉又华丽的乐章。

收藏热

 

民间古玩市场成熟

 

清末民初的收藏热潮的真正繁荣,得益于民间古玩市场成熟。满清王朝的摇摇欲坠,使宫廷内大量古器文物流出宫外,流露民间。末代皇帝溥仪以赏物之名,让其弟带出众多名画,为维持小朝廷的开支向银行抵押库存官窑器物。众多太监偷盗宫廷古器变卖,没落王爷贱卖宫廷遗珍。因古物卖家与买家出现,形成古玩群体市场,故清末年间北京琉璃厂古玩市场一度兴旺,日本欧美古玩商闻风而动寻觅商机。民国初年,上海五马路(现广东路)古玩市场也兴旺,上海滩著名的“卢吴公司”是出口古玩的大商家。这一时期,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主流的收藏项目金石碑帖书画依然流行,日本欧美古玩商热衷于收购中国的宋至明清的官窑及历代石刻佛像等,故也带动了本土的买办、资本家、医生、律师们收藏瓷器及古玩杂项。这一时期是中国历代民间古玩市场真正的成熟期。也就是说,中国的收藏史从魏晋到唐宋流行收藏赏石,北宋至南宋流行收藏字画,再经过明末古玩概念的逐步形成期,康乾盛世古玩杂项的逐步流行期,到了清末民国时期已没有主要流行的收藏大项,但归结起来,所有收藏品都可归类为两个收藏大项:即古玩书画。“古玩”,包括瓷器、青铜器、竹木牙雕等杂项器物收藏品;“书画”包括历代书画、碑帖、古籍等纸质收藏品。

 

古玩典籍的出现也从一定的侧面反映了民间古玩市场的成熟。清末民间最有名的古玩典籍为王懿荣的《天壤阁杂记》,其本身是收藏家,精于鉴赏书籍、字画、金石、甲骨。该书除论述传世文物外,还有古砖、瓦当、古钱、玺印及出土古物之论述,并注重现实考古新发现,此书可以说是近代古玩考古学的发端之一。

 

民国年间最有名的古玩典籍为赵汝珍的《古玩指南》,赵汝珍本身是文人,嗜好古玩,致力考古,收藏文物,曾任北京朝鲜银行理事,1939年出资数千元在北京琉璃厂开设萃珍斋,经营瓷器、字画等。其收藏实践与收藏理论相结合,又以自己本是古玩商的经验,写出一部民国时期全面系统地介绍古玩知识和传授古玩文化的书籍——《古玩指南》。此书可以说是近代中国古玩界的巨著,至今仍是资深古玩收藏者的必备工具书之一。

 

日本侵华使收藏热落下帷幕

 

这次收藏热潮,由清末开始,至民国初年逐步达到高潮,但没过多久,日本人开始大举侵华,平津危机,中华民族危机,在亡国灭种的危难之际,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全国各地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这次收藏热潮,也就此落下帷幕。这次收藏热的特点是,中华国宝散落民间;大资本家代替大地主,成为新的收藏家主体;中华国宝大量流失海外。在付出了伤亡3500万人惨痛代价的抗日战争结束后,这次收藏热也随之结束。相较前几次收藏热来说,这次收藏热热度较低,时间短暂,且伴随着更为沉痛的历史。

 

封建体制的回光返照

 

纵观清末民初的这次收藏热,与前几次收藏热略有不同,它主要是外需加大,内需缩小而导致的。但历史总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历史上的几次大的收藏热都发生在封建王朝体制的统治之下,对比北宋末年和明末的收藏热,不难发现,封建王朝的收藏热似乎都与亡国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就如同发热与鼠疫、天花一样形影不离。收藏热之后,国势便开始衰落,最终难逃覆灭,这也许就是封建王朝难以逃脱的宿命。

 

不过清末民初的这次收藏热,虽然始终处在连绵不绝的战乱阴影之下,亡国灭种的危险无时不在,但这次收藏热之后,封建王朝体制在中国逐步走向完结,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越、前赴后进的不断奋斗,最终赢得民族解放,建立了新的体制,中国人民由此揭开了历史的新篇章。清末民初的这次收藏热,是封建王朝体制下的最后一次回光返照,伴随着封建体制的彻底瓦解,亡国式战乱收藏热已成过往云烟,永不会复返了,同样收藏热与亡国的关系也就彻底不存在了。
 

 


【编辑:曹茂超】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