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当代艺术馆的效果图
美术馆软件及城市艺术生态是软肋
鲁虹在采访中也谈到,政府在硬件上做了很多,也提供了优厚的条件,但是在软件建设上发展不足,好像人员资金设备上的资助都不够。这个问题也是许多深圳艺术圈人士所担心的。
香港汉雅轩掌门人张颂仁认为,美术馆馆长应该是一个“主见极强的人”。而这位“主见极强的人”,不仅应该清楚即将建设的场馆的功能,也需要明白馆藏内容的收藏方向。因为“馆藏的内容决定了是否能成为文化的地标”,而“馆藏的个性依托在人的个性之上”。 “依据古根海姆博物馆的经验,该博物馆在世界范围内开设分馆的一项重要条件就是收藏经费中的20%~30%必须用以购买本地艺术家的作品,其他经费用于购买世界各地的相关艺术品。这些都需要委托博物馆馆长进行操作。
深圳艺术家杨勇表示,建一个厉害的外壳哪个地方都可以,但是里面放什么是一个问题。这也是就是馆长的问题。因为馆长对这个世界的认识直接关系到他会吸引什么样的人来到。一个美术馆就像是一个发电站一样,释放关于这个区域的信号给全世界。杨勇认为,其实深圳做的很多展览比内地城市要专业得多,但在全国而言起到的影响是很小的。主要是深圳当代艺术生态发展不如理想,收藏家体系不成熟,画廊发展举步维艰,不少深圳的当代艺术家纷纷北上,造成艺术发展真空。杨勇认为,现在的当务之急,不是考究当代艺术馆什么时候建起来,而是怎么将深圳的当代艺术土壤培育好。
而深圳市公共艺术中心艺术总监孙振华认为,深圳当代艺术馆如果建成后最大的问题是,美术馆体制不健全及城市居民的审美水平尚未达标。因为当代艺术有一个制度性的结构,它需要有市场、机构、媒体、消费和收藏的群体等元素来配合。这些元素缺一不可,不然当代艺术就不能健康地循环发展。但是现在深圳去美术馆里看展览的人有多少?大家都心知肚明。因此他认为当代艺术馆何时建不是问题,建好了要怎么办是一个问题。
香港“君体也相同”
深圳的邻居香港其实在美术馆软件建设上遭遇的问题也是一样的。以西九艺术区为例,1998年,香港前行政长官董建华提出兴建西九龙文娱艺术区的构思,希望借此将香港发展为世界级文化艺术中心,并提高香港的文化水平和世界地位。文化区选址最终定在西九龙填海区最南端,面向维多利亚港,由广东道伸延至西区海底隧道入口一带,北至柯士甸道,面积达40公顷。为此项目,香港将投入216亿港元。尽管216亿港元的投资最终确定,但事情并不像某些官员想象的那么简单——有了土地和大量资金,香港就能成为世界艺术中心。
这种重大投入变成重大损失的事件比比皆是。以花费4.5亿元人民币建造、年维修费为1500万元人民币的国家体育馆“鸟巢”来讲,它目前就面临巨大的运营压力。相关数据显示,“鸟巢”的每日游客访问量已从2008年10月的每日8万人跌至日前的每周1万人。按照这个速度,该场馆无法完成年收入3000万元人民币的预期目标。
因此香港文化委员会曾就西九艺术区文体提出的《政策建议报告》里所写:“政府部门应有推动文化发展的意识,加强彼此之间的协调,引导和结合民间力量,创造一个可以让文化艺术蓬勃发展的环境。”(《建议》摘要第20条)。“首先需要弄清楚现有文化艺术设施的运作情况,检讨得失;调查观众的喜爱、兴趣,制定出培养观众的计划。”张颂仁认为。
而关于馆长这个稀缺的资源,对于西九而言,也是一个头痛的问题。伦敦皇家艺术学院(Royal Academy of Arts)的执行长官查尔斯•S•史密斯(Charles S. Smith)认为西九文化区需要的是一位统筹全盘计划的馆长,而不是15处演出场所的设计者。因为“过于程式化、单一化的建筑要冒大风险”。而亚太舞台歌剧公司(Really Useful Company,Asia Pacific)执行总监蒂姆•麦克法兰(Tim McFarlane)更是一针见血地说道:在亚洲,有太多剧院的例子显示,那些运营剧院的人要么是“隐形人”,要么是被行政任命,或者两者都是。与这样的人建立联系是非常困难的。而商业制片人通常需要与那些的确在进行业务运作的管理者讨论演出计划。而这些管理者也应该了解如何在商业时尚中处理个中问题。
13亿深圳当代艺术馆难产以及香港西九艺术区的前路难行都证明了美术馆建设不是有钱就能解决的。2010年10月,一二五之后,全国投入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之中,位于改革开放前沿的珠三角地区也不例外。从卫生城市建设到文明城市建设,从旅游开发到城市形象塑造,从文化名片到具体建筑,珠三角似乎仍然走在国内前沿。这些文化艺术项目建设投入的“13亿现象”,相对于国内其它地区而言也算是典型代表。
拿泛珠三角地域为例。无论是从艺术史来看,还是从市场来看。珠三角都没有培养足够的艺术资源与相对健全的制度。在这个特殊的三角洲地域,香港、澳门、深圳、广州等地区一直存在着独特的关系。虽然近些年一直有机构致力推动各城市之间的文化艺术交流,但由于特殊的地理政治格局,成效并不明显。以至于国外数家知名画廊设分机构在香港的原因,并非是因为看中泛珠三角市场,而瞄准的是中国大陆。除此还有广深两地美协活动互不交融现象等等。这些说明着珠三角艺术是一个互相没有关系的分散现状,并直接影响着地域艺术发展与市场成熟度。多数画廊、拍卖行没有形成品牌,经营理念混乱,规则不清,包括美术馆、博物馆运作上的缺陷。在几十年的拍卖历史中,岭南地区的艺术作品大量有出无回。长此以往,艺术品市场“货源”稀缺、“死货”现象,展览资源流失、品质下降等也会因此越为严重。(摘自雅昌艺术网郑宏彬《珠三角需要多少个13亿的美术馆?》)因此有艺术界人士疾呼:拿13亿元建场馆,不如拿十三分之一进行全民艺术教育,成效更大更明显。但是,政府会听吗?
【编辑:冯漫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