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12日,第二届艺术登陆新加坡(Art Stage Singapore)如期拉开帷幕,在前艺术巴塞尔总监洛伦佐·鲁道夫(Lorenzo Rodolf)的带领下,来自18个国家的130多家画廊参加了此次艺博会。
在此数月前,全球最大的艺术市场网站Artprice发布了新一轮(2010年7月底至2011年7月底)当代艺术成交情况以及全球艺术市场发展趋势的分析报告,报告宣称:过去一年最显著的变化无疑是艺术市场的地缘政治正从西方转向东方——这种说法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大众对艺术登陆新加坡的期望值。因此,洛伦佐·鲁道夫在前期宣传中吊足了大众的胃口,例如2012年艺术登陆新加坡将会有4万的观众,其中约有1000人为藏家。但遗憾的是,实际情况远不如预期的那么乐观——参观人数比预期的减少了25%,在销售上也没有惊人的数字。据参展画廊反映,2012年艺术登陆新加坡作品“走”得很慢,且以中低价位为主。今年成交价格最高的是,新加坡本地买家在秀瓷画廊以200万新元买下的德国观念艺术家格哈德·里希特的一幅创作于2001年的抽象画。
“亚洲牌”是王道?
不甚耀眼的销售额,并不能全盘抹煞2012年艺术登陆新加坡的可取之处。可以说,洛伦佐·鲁道夫作为国际博览会界的职业经理人,从担任巴塞尔艺博会总监,到作为“上海当代”的创办者之一,再到2009年加盟artparis(艺术巴黎),一直在寻找合适的平台,直至2011年创立艺术登陆新加坡。多年的摸爬滚打,使得自2011年“香港艺博会”被巴塞尔控股的消息传出以后,他敏锐地意识到:“从新加坡的角度来看,拥有一场强调西方艺术的艺博会几乎毫无意义——这正是ART HK目前正在做的事……我们应该将重心放在亚洲上,坚持亚洲的特色才是我们应该前进的方向。”
因此,2012年艺术登陆新加坡的展会总监洛伦佐·鲁道夫大胆革新,在邀请国际大牌画廊(白立方、Marlborough等画廊)助阵的同时,对参展画廊的质量严格控制,并将亚洲画廊保持在80%的比例——在这道亚洲拼盘上,国际大牌画廊成了地地道道的春卷。而在香港艺博会中,情况恰好相反:白立方画廊、里森画廊、大卫·兹沃纳画廊、豪斯·沃斯画廊……国际大牌画廊们占据着最有利的位置,亚洲画廊边缘化。
可以说,洛伦佐·鲁道夫打出的“亚洲牌”是属于见招拆招的行为,他曾在媒体采访中这样说过:“ART HK将会变得越来越像巴塞尔艺博会,这对于新加坡的艺博会来说是件好事。”或许,这预示着香港与新加坡的亚洲艺术中心争夺战,终于打到主战场了。
亚洲有什么?
虽然此届艺术登陆新加坡明确提出“We are Asia”的概念,但从参展作品来讲,多少有点“标题党”的意思。有意思的是,在此届艺术登陆新加坡的推广广告以13位国际藏家为核心,包括瑞士的出版巨头Ulli Sigg、中国大陆卡拉OK俱乐部企业大亨乔志斌、印度著名度假胜地Devi王国的Lekha以及Anupam Poddar。
或许,衡量一个艺博会成功与否的标准,从来都不是提出的口号是否响亮,亮相的艺术家是否够排场——这些从来都只是噱头,真正的明星是那些前来赶场子的藏家以及他们所购买的艺术作品。洛伦佐说道:“在亚洲,收藏家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不同于美国及欧洲这些拥有非常完善的美术馆及画廊艺术基础设施在艺术生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在亚洲,藏家才是最主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