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经济发展趋势向亚太地区倾斜的背景下,洛伦佐的分析是相对客观的。美林财富管理和凯捷咨询发布的《2011年全球财富报告》表明亚太地区高资产净值人士的数量和财富已超过欧洲,而预计2020年中国将出现比欧洲总人口更多的6亿中产阶层消费者。而这些人,在国际拍场上呈现出的强劲购买力,正是引得美国高古轩、英国白立方画廊等国际顶级画廊近期先后于亚洲设立分部的主要原因。
正缘于此,在第一届艺术登陆新加坡中就设立了一个名叫“收藏家舞台”的项目,并通过艺术登陆新加坡的牵线搭桥,藏家之间进行互动,以求争取到更多的藏家。虽然,13位国际藏家未能挽救2012艺术登陆新加坡的销售额,但或许有一天,不断被培养起来的收藏家将会以“俱乐部”的形式出现,并成为艺术登陆新加坡的一张王牌。
新加坡PK香港,谁最有资质?
其实,新加坡与香港这两座亚洲金融之都,资历与历史极其相似:都曾是英国的殖民地,都是重要的通商港口,在亚洲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也曾一度被称为“文化的沙漠”。虽然在2000年3月,新加坡政府出台了《艺术复兴城市报告》,野心勃勃地要让“沙漠”披上绿衣,并连续举办了10余年新加坡艺术博览会和其他一系列博览会,但现在看来,似乎所有的这些努力都败给了艺术香港这批黑马。当然,香港的迅速崛起一定程度上和艺术品交易的零税收政策(新加坡的艺术销售税是7%)有关,仅此一点,就让新加坡望尘莫及。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近期国际廊巨鳄们掀起的香港淘金热,让原本发展水平相差无几的画廊业,立见高低——虽然新加坡政府一直在吸引国际重要画廊的加入,但迄今在新加坡的画廊圈中还没有举足轻重的角色。
当然,在这场争夺战中新加坡的悲情成分要重一些,如继上世纪90年代中期佳士得终止在新加坡的业务后,2007年苏富比(微博)也结束了在新加坡的业务,其后这两家老牌拍卖公司将亚洲业务全部放在香港,在成为香港艺术市场崛起的撬板之时,也成为制约新加坡艺术市场发展的一件利器。
但就目前来来看,香港也有它的劣势,如本土画廊数量较少,更多时候只是充当一个短期交易的平台的角色,并没将本地的艺术氛围培育起来。这样说来,新加坡在这场较量中还不算失势——它具有东南亚地区密度最高的富人阶层,且对当代艺术的认可度也较高。在藏家才是王道的背景下,新加坡和香港算是打了个平手。欲知后事如何,只能日后见分晓了。
相关链接
【编辑:陈耀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