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利姸KANG YiYun
Warmth
interactive installation
dimension variable
文/李大衡
幻觉到底是什么,到底它是真实存在或者子虚乌有?从远古的洞穴壁画到现今最先锋的当代艺术,艺术家们一直孜孜不倦地投身于用不同的创作方式让“幻觉”显得更加“真实”。当艺术、科学与科技三者彼此渗透,艺术家们由此获得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去追寻艺术表达的本质内涵,但同时也对艺术提出新的疑问:在这样一个科学与艺术互相渗透的时代大背景下,该怎样去定义艺术,它又具有怎样的功能?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涌现,诸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3D 影像等手段方式已经渐渐模糊了真实与幻觉的边界。
本次展览的主题是“可靠的幻觉”,从本义上看,它是一个悖论,一种不可能为真的现实。但这样一种矛盾的修辞方式却可以描述诞生于可感知与不可感知之间的幻觉是如何被投递影射到我们的知觉系统。当然,幻觉只不过是现实存在体的一种反映,然而这种反映会倾向于模仿我们所看到的真实世界。
哲学家柏拉图关于洞穴的著名比喻告诉人们,表达或者阐释本身是对现实进行解读的决定性事实。我们所认为的真实,可能只是建立在人类对这个世界片面感知基础上的虚幻之塔。由此,我们所谓的真实,其实只是我们力所能及感知到的幻觉。在这个语境里, 感知的对象不应该是存在物本身,而应该是观念、看法、关系以及沟通。“可靠的幻觉”就是要带领观众进入到朴善基,康利姸, 李二男,朴勝模,VISUALOZIK以及梁敏河这六位艺术家所呈现的视觉逻辑世界中去。
朴善基的作品很容易被定义为“拟态”。然而关于幻觉的传统概念却在他的装置作品里分崩离析。当人们观看这个被置于特定空间里的木炭装置作品,当它的整个圆形结构被笼罩在从屋顶风扇吹下来的带着木炭碎屑的气流中,那些看似确凿的影像在观众的视角中变得暧昧而且模糊。理解朴善基的漂浮雕塑作品的关键在于,真实的颜色、介质材质、物体重力以及形体大小在他的作品中变得失真和扭曲。
观看康利姸的作品,观众可能很想绕到作品的背后一探究竟。她创造的“幻觉”完全建立在人们对画布后面人体动作影子的疑惑和猜想。尽管那些行为动作被限制,被固定,被隔离在画布后面,它们好像天生是“活”的。康利姸用多媒体光束投影制造出幽魅鬼影般的效果,突显出虚幻表象世界与现实之间的张力,从而创造出一个带有哲学思辨意味的多媒体装置艺术作品。
李二男的视频艺术作品着眼于现实、历史与文化的交错转化。 他重混了来自东西方的艺术经典,利用多重屏幕效果,在叙事顺序中插入了数字技术的运用,从而让观看者产生一种时空倒错感。
朴勝模的多层网格雕塑作品比数字化的影像有着更高的现实保真度。虽然他的作品是静态呈现,但却鼓励观众前后左右移动着去欣赏它,从不同的观看位置他们能发现不同的隐秘影像。
VISUALOZIK的现场数字绘画涂鸦表演可以看作是对数字信息进行审美化重组的一个迫切诉求,让数字化信息以一种更生动诱人, 更灵活可控的形式得以呈现。从根本上说,他采用的制造幻觉的技术直接唤起人们对形态的感知,而不需要通过文字化的暗示。
梁敏河的互动媒体作品《冥想系列》激发了人体内的多重感觉认知系统,强化了观众的视觉体验和互动氛围。作品中采用了脉搏跳动声和心电波动让身临其境的观众产生了一种跟外部空间若即若离感,同时又体验到一种对生命过程的模仿。
把幻觉艺术为错觉派的绘画或雕塑已经是不合时宜的老调调。在艺术、科技和文学之间的跨界复兴潮流中,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开始通过实验性的视觉呈现创作出各自的幻觉艺术。“视觉欺骗”的技巧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这些幻觉派艺术家们不只是进行简单的现实复制,他们更深入地挑战了我们传统的感知范式,让我们发现什么样的信息能更好地被认知。其实关于可靠的幻觉的具体结构是一种无形的存在,它是一种作用在观看者与被观看物之间互动过程的逻辑,正是这种逻辑决定了你所相信的真实。因此,所谓的“眼见为实”,其实并不总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