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顺德新城区关绿路,南国丝都丝绸博物馆在绿树掩映下映入眼帘。
3月1日,这家佛山唯一被录入中国博物馆名录的民营博物馆宣布免费对外开放,今后市民可免费前往参观。一家民间博物馆能够有如此魄力免费开放,是哗众取宠还是胸有成竹?没有门票收入它如何生存?带着种种疑问,记者走进了南国丝都博物馆。
文化产业是王道
南国丝都丝绸博物馆占地16亩。从博物馆大门进入,首先呈现在眼前的是一个人工池塘,“再现了历史上的桑基鱼塘,整个渔塘边上全部都种上了桑树,池塘里养上了塘鱼。”吴英海说。在主体建筑的后面是一片占了博物馆将近一半面积的果林。目前已经成活了200多个品种的桑树共2000多棵,或深或浅颜色的桑葚挂满了枝头。
如此一个博物馆,凭借几株桑树就能免费开放而不怕亏损?运作一家公益性博物馆或美术馆成本相当高,以在东莞和惠州兴办的两家民办公益性博物馆为例,仅员工工资和保安费用一个月就需要约5万元,如果没有“开源”的途径,长期运作是一笔不小的负担。
“我们绝对不是哗众取宠。”得知记者的来意,馆长吴英海直言不讳。他告诉记者,现在博物馆已经小有利润,可以自给自足。
但民间博物馆的生存确实不能如公立博物馆一般靠财政拨款。在免费前,南国丝都博物馆对区内居民收每人5元的门票钱,对外地游客收费稍高:每人10元。看似不多,但实际上,南国丝都博物馆每年都迎来超过20万人次的游客,即使按旅游团体票1至2元计算,南国丝都博物馆最少将损失20万元的门票收入。对于一个得不到财政拨款的民营博物馆,这不是一个小数目。如果没有门票收入,南国丝都该如何获得利润从而生存下去?
吴英海说,民营博物馆的生存靠门票不是长久之计。因为自2009年国家推动博物馆免费开放后,全国上下博物馆的免费开放程度已经越来越高。如果还继续靠门票生存,民间博物馆迟早会关门大吉。
在吴英海看来,走文化产业的道路,才是民间博物馆生存正道。为了证明自己的话,他带着记者到了处于博物馆中心位置的一栋建筑。“博物馆的主要收入来源还是要靠这栋楼里与博物馆配套的文化产业。楼内卖的都是我们自己生产的丝绸制品,都打上了南国丝都的商标。”吴英海说,不仅在馆内卖,博物馆还与一些企业达成协议,为他们提供一些日常的礼品,这些都是博物馆的收入来源。所以少收每年的几十万门票费,对博物馆的经营来说其实影响不大。
墙里开花墙外香
“博物馆能够如此成功,首先要有内涵。再者,政府社会的助推也很重要。”吴英海认为,南国丝都博物馆的基础就是拥有内涵。
南国丝都丝绸博物馆是广东省首家民营丝绸博物馆。它的成立源自于馆长吴英海的一点“执念”。毕业于苏州丝绸工学院,入行20多年的吴英海说,看着顺德桑基鱼塘的消失,丝厂一个个停产,心里很难受。他希望,能够让以后的顺德人了解顺德丝绸业做出一点贡献。
据《顺德志》记载,在19世纪末,顺德已拥有机械缫丝工人6万多,比上海、天津的产业工人还要多500人,产业工人数为全国之最。同时,据《广东省志——丝绸志》记载,鸦片战争后到1929年,中国丝绸80%在广东生产,广东丝绸80%在顺德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