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顺德工业就是靠纺织业起步的,在80年代以前丝绸业也一直是顺德的支柱产业,但目前30岁以下的顺德人都少有了解这个行业的了。”吴英海说,作为顺德的历史,就一定会有人想去了解,关键是要宣传好了。
顺德区政府对吴英海的想法也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博物馆现在所处的地方就是政府免费提供的,不用租金,否则我们不可能活得这么滋润。”吴英海说,建成以后的博物馆还成为了顺德力推的旅游景点,只要有机会,有关部门都会向省内外推介博物馆。
为了让市民更好地了解这段历史,南国丝都博物馆采取了与目前国内已有的少数丝绸展览馆不同的动静结合方式,既提供文字、图片资料介绍顺德丝绸业的发展历程和生产工艺,如“香云纱”等特色丝绸文化,更提供机会让游客亲自动手参与制作,游客可到养蚕室喂一喂蚕宝宝,再到织绸、染色示范厂动手学习织绸和染布,然后到真丝丝巾手绘、制衣室为丝巾绘上自己喜欢的图案。
昨日,吴英海还特地带记者到缫丝示范厂,那里2台缫丝机静静地躺着,虽然已经接近“退休”,但这2台机器还能完整地为游客展示几十年前的生产工艺,“表演”缫丝过程。“就是这种能够动手的机会让不少游客慕名而来。”吴英海自豪的说。
此外,吴英海还带着工作人员前往各个旅行社推介南国丝都博物馆,目前该馆已经和180多家旅行社达成了合作协议。这一切确实起到了效果,前来参观的人群络绎不绝。但让吴英海揪心的是:来自国内及顺德的游客并不多。“港澳游客占了60%。”吴英海只能无奈的接受这种墙里开花墙外香的局面。
“免票的初衷就是希望让更多人了解顺德的丝绸文化。”吴英海说,这也是让博物馆长久兴盛下去的重要法宝。他坦言,免门票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够吸引更多的市民前来参观,增加了馆内的人气。
渴望“国民待遇”
除了南国丝都博物馆,近年来,在顺德出现了一股私人博物馆热,一些企业家基于个人收藏的需要或文化的理念,耗资为个人收集的历史文物和艺术品开设不同主题博物馆。私人博物馆,已经成为顺德软实力的另一种展现形式。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却发现,顺德民间博物馆的生存环境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他们仍然在艰难中求生存。尽管如此,在国内无成功经验可供借鉴的情形下,顺德的民间博物馆仍在寻找生存与发展的平衡点,寻找适合民间博物馆的发展之路,为中国民间博物馆发展提供经验。
对于未来顺德民营博物馆的发展,吴英海直言:“急需政府出政策、出资金给予扶持。”他以自己为例,“南国丝都博物馆开馆4年多以来已经迎客达90万,但投入也达到了1500万元。好在有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投钱进来。”吴英海说,如果没有大家齐心协力,南国丝都博物馆不可能会有这么好的发展。
在记者面前,吴英海拿出了一份陕西省对于民营博物馆的支持政策。记者看到,从资金、扶持政策等方面陕西都已经给出了一份很完善的扶持体系。“现在顺德基本上没有任何资金及政策扶持,只是任民营博物馆自行发展。”吴英海说,不说要和公立博物馆一样获得财政拨款,至少也给点政策、资金扶持的“国民待遇”。
来自津门的著名画家周铁宁也指出,目前顺德民营博物馆的发展,仍然还处于起步阶段,缺少了大企业及政府的支持。很多企业存在短视和急功近利的心态,宁可一笔砸上百万元搞一场“轰轰烈烈”的晚会,也不愿细水长流地经营一家博物馆。此外,政府的扶植也很重要,艺术活动不能光靠政府组织,更多的还应靠社会力量来推动,这才能形成坚实的社会基础。
同为发达地区的南海与顺德相比就做得很不错。据了解,根据南海去年3月出台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奖励资金实施细则》,民间资本投资兴办艺术馆开展公益活动,符合相关条件的单个企业年度可享受奖励金额最高不超过20万元的补贴。而西樵镇也出台了《鼓励文学艺术家进驻西樵创作扶持奖励措施》,这无疑对民间文化爱好者及民间博物馆的发展是一个利好消息。
昨日,记者也致电顺德文体旅游局进行了解民营博物馆的扶持措施。顺德区文体旅游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局已经制定了一份扶持民间博物馆的专门政策,目前已经上交区政府进行审核。
【编辑:成小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