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顶公司的办公地点在上海祁连山路老厂房内
关于徐震以及没顶的报道,就算称不上“汗牛充栋”,也算得上是“连篇累牍”。媒体对徐震的描述一直以来包括:莫干山路坏小孩、话题制造者、搅局者等等;2008年,作为朋友和同行的艺术家金锋撰写了《徐震印象》,说“徐震力求把自己塑造成一个‘不靠谱青年’与‘口淫犯’合二为一的形象……”这话非常刺激,一度广为流传。自从徐震宣布“徐震”消失,代之以“没顶”,他便同时又制造了一个称呼与定义上的困扰——在许多印刷品上他成了“徐震(没顶)”或者“没顶(徐震)”,而私下里圈内人有时会叫他“没老板”。
没顶的灵魂人物徐震
圈套&诱捕
“没顶”可以表示“没有顶”,也可以表示“淹没了顶”,它是“madein”的中文谐音,而“madein”显示出一种永远在制造中和进行中的状态,它是一个缺失了主语的动词,强调行动,而故意隐没行动者的身份和身影。又或者,这一缺失只是留待的填空,可以随时根据需要往里面填进主语,2011年4月在“艺术北京”,没顶公司与陈冠希合作的“光天化日”展览上,不就有标注“Made in EDC”(EDC为陈冠希英文名Edison Chen的缩写)的作品出现吗?
不知是否还有人记得,2009年,徐震与几个艺术家一起在莫干山路开了一家画廊,取名“小平画廊”,英文名为“shoppinggallery”,当年每个初次见到这一名称的人都不禁咧嘴莞尔,它让人不由自主联想起“小平/shopping”的谐音玩笑。相对于“小平画廊(shopping gallery)”的诙谐式双关语,“没顶公司(madein company)”算是正色了许多,并具有浓缩且精准的多重含义。
多义性,可以视为徐震以及没顶公司一以贯之的特征之一。多义意味着意义的含混甚至彼此冲撞,导致含义混杂的是怀疑主义,怀疑主义来源于不囿陈规、反对权威和拒绝定义;而这一切,又以搞怪、玩笑以及无厘头的艺术形式为外在包装,由此内外勾结成一个笑眯眯的迷宫式圈套,当观众忍俊不禁的时刻,同时进入了它的诱捕圈。
2009年9月,没顶在香格纳画廊推出第一个展览《看见自己的眼睛——中东当代艺术展》,初试啼声,不同凡响,当时连一贯低调的劳伦斯•何浦林也忍不住激动地跟好几个人说:“非常有意思!非常有趣!”先说展名,“看见自己的眼睛”意味着一种无法企及的内视,没有人能看见自己的眼睛。
再说作品,这是一个由没顶的成员集体伪造的“中东当代艺术展”,所有的作品都很中东、很当代,全部标上了捏造的“中东艺术家”的名字;貌似煞有介事的新闻稿,是没顶找了一些艺术大展的新闻通稿剪刀加胶水粘合出来的。再说作品,《看见自己的眼睛——中东当代艺术展》的作品极其丰富,《哒……哒……哒……哒……》是一系列装置,将一些在中东战争中有代表性人物的言论的声波,用铁板切割出来,悬挂在展墙上;《灵魂被焦虑取代》是一个等大的旋转木马,黑色而黯淡,没有终点的旋转着。迄今为止这个三年前的展览依然被人称道的两件作品,一是《完美的体积》,用100双军靴切下靴头,在地面上摆放成一个巨大的圆形;另一件是装置《平静》,满是碎砖碎石和破碎物品的废墟,如同一个被夷为平地的微型城市,当观众蹲下来静静观看的时候,会发现这片废墟如同呼吸一样正在微微起伏——没顶公司在它下面安放了一个水床。
假使不被揭穿,不明就里的观众会被这样一些作品深深打动,它们如此精彩地展现了战争与苦难、恐怖与破坏,但是,这一切都是一家中国的艺术公司伪造出来的。它故意展示了外国人想象中的中东,或者,外国艺术家想象中的中东当代艺术;又或者,它调侃了整个当代艺术的生产——为什么不需要亲历中东,就可以创作出如此震撼的中东式当代艺术作品?又或者,它揭示了一个悖论——我们永远看不见自己的眼睛,只能从别人的眼睛里看见自己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