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顶公司:一个改变艺术世界的理想 2012-03-27 13:50:16 来源:顶层杂志 作者:沈崴崴  点击:
没顶是一家奇怪的公司,作为公司形态,它必须生存,这是现实;作为一家有理想的公司,它还想对抗唯市场至上的环境。“没顶”这个词,跟它的英文“madein”一起,构成了一种语带双关一石数鸟的意指。

没顶公司

《意识行动》展览中抛起的艺术品

 

模糊&界线

 

在没顶公司的内部会议上,徐震经常强调:“我们的作品是开放的。”所谓开放,意味着读解空间的宽广。没顶确凿是一家在运营和生产的公司,我问徐震:“没顶算不算是你的一件作品?”他答:“你也可以这么理解。”

 

可以这么理解,也可以那么理解,这种解读上的两可性、模糊性,是没顶的创作趋向于思辨的特征。

 

2011年的《意识形状》和《意识行动》,是没顶这一年最重要的两个展览。《意识形状》迥异于惯常的作品形态,干脆就是一套有模有样的健身操,分为十式,即十个章节,总长40分钟,共有将近200个动作,所有的动作都来自于人类历史中关于宗教、信仰、礼仪膜拜的经典仪式,你可以隐约分辨出异国情调的拜火、拜日,乃至忠字舞和纳粹行礼式。曾经有位观众在网上留言说,当他看到纳粹行礼式的时候,不由得心中一震。

 

可以说,《意识形状》企图将人类史上所有的意识形态都化作动作/形态集中展现出来,选择健身操这样一种方式,既是对艺术作品形式的一种突破,也是对意识形态政治性的故意消解。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可以说是对“政治性”的一种强调,因为健身操往往是集体行为,就像公园里老太太们跳的扇子舞,是一群人对规定动作的整齐划一的演示。没顶原本的计划中,就有想法要把《意识形状》制成碟片和书本,像推广陈氏太极那样推广“意识形状”健身操。即便这一想法未付诸实施,其本身亦已超越了人们对“艺术”的惯常理解和范畴,而这想法与意识形态在民众中的推销手法又有何异?由此,到底“意识形状”是对意识形态的故意消解,还是故意模拟和故意强调?没有标准答案。

 

没顶无厘头式的反讽,指向艺术生产、商业体制、伦理道德、以及各种各样的神坛。《意识行动》个展中,有一套油画《猎物》系列,没顶公司派人深入上海郊区和贵州农村的赤贫家庭,拍摄照片,然后用古典油画的技法把照片画出来,那些贫苦的场景一变成为很美学、很艺术的古典油画作品,并用华丽的画框装裱,在展出时,作品标签是一张三维地图,标示出这一赤贫家庭的详细地址。“猎物”这一名称意味深长,它似乎在揭示有人在把贫穷当做一种艺术来玩味,那么所谓乡土美学、贫穷美学的伦理道德应做如何论呢?同时,如果贫穷是猎物,艺术是猎人,这一狩猎关系却同样在一个艺术展中被展示,这是一种连环套式的悖论。

 

没顶公司成立已经三年,几乎每个展览都引发争论。关于公司的未来,徐震并没有设计详尽的蓝图,但是对于现在在做的事,他说:“我们公司有一句很牛逼的话:把称之为作品的东西从当代艺术系统中解放出来。”
 

 


【编辑:曹茂超】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