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逊《红沙发》
本月17日,孙逊个展“这些年”在798亚洲艺术中心开幕。孙逊表示,想有原创性就必须不断摸索,希望自己的作品是有深度、有力量的美,而并非好看的美。
靳尚谊先生是指路明灯
免试进入央美油画系学习后,孙逊幸运地成为了靳尚谊的研究生,“年轻人学习绘画,尤其在多元的时代很容易被周围的潮流影响,怎么判断、选择是很重要的。在这方面,靳尚谊先生,就是我的指路明灯。”回忆起恩师的点滴,孙逊很是感慨,“他总是抽出时间给我们讲课,给每个人都讲得很细,我们也常到他家聚会。我参加工作以后,有段时间在创作上处于徘徊期。那时找靳先生一看,他就很清楚地指出我的问题,这起到了很大的辅导作用。”
希望自己的画不是好看的美
本科毕业之后,孙逊又开始结合现当代文化语境以及中国的社会现实,自觉地向现当代学习,学习的主要内容是毕加索以后、20世纪的具象绘画。在学习探索中,孙逊十分推崇德国表现主义和德国新表现主义,“从作品中,可以看出德国艺术家面对死亡的思考。他们的画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好看,更是关于人生、社会的想法,有一种生涩、艰辛的美。我也希望自己的作品是有深度、有力量的美,而非好看的美。”
很多作品都有备选方案
在附中工作几年后,孙逊重回学校进修。2001年,他远赴欧洲学习,那次经历对他影响很大,“欧洲经典绘画让我看到了不同的文化背景,我开始思考中国独特的美感。”这样的反思极大地推动了孙逊创作上的创新,他开始更多地关注自身。
2005年前后,孙逊开始在绘画中实验性地运用综合材料,这是一个艰难的探索过程,可以说是摸着石头过河。这次展出的《小宋》创作时间长达两年,“因为我用材料较费劲,部分材料用得独立好看,别的地方就跟不上了,我把它放了一年多,想到办法就再试,不成功就又停下,反反复复地试。我们所看到每一幅作品,背后往往都有两三套备选方案。画画到某个程度,就没有人能给出确定的答案,想有原创性就必须不断摸索。”
谈到今后的创作方向,孙逊坦言,这是展览这几天他反复思考的问题。“大的方向是确定的,主题上是乡镇经验、中国文化的意象。表现手法是材料与绘画结合,加入平面元素,但不会固定在某个路数上。可能性越多,画的丰富性、内涵也就越大,绝不能重复单一样式。”
【编辑:曹茂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