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艺术的方式——为中国看 2012-03-28 15:37:35 来源:艺术国际 作者:王春辰 点击:
在曾经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反对“为了艺术而艺术”,也就是艺术不能只为自身考虑,因此,它要具有社会功能。到了现代主义之后,人们又认为艺术是一种独立价值,要追求艺术自身的完美和纯粹性,即消除艺术的社会功能性,而走向绝对的、纯粹的美学。

王春辰

王春辰

 

在曾经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反对“为了艺术而艺术”,也就是艺术不能只为自身考虑,因此,它要具有社会功能。到了现代主义之后,人们又认为艺术是一种独立价值,要追求艺术自身的完美和纯粹性,即消除艺术的社会功能性,而走向绝对的、纯粹的美学。由此演化了整个20世纪的美术史故事,先由欧美兴起,又扩散到世界的其他地区。

 

这个艺术的主张与概念有没有不对呢?没有,完全没有,而且是相当程度地改变了艺术的地位和价值,彻底底确立了艺术的独立性和自由度。但是,当这种艺术主张被现代与当下的商业社会过度消费后,我们发现为了艺术而艺术越来越成为某种借口和商业目的行销策略。

 

一方面,它成为艺术家封闭自我的借口,拒绝自我的开放;一方面,它又导致艺术家的路越走越窄,因为相当多的艺术家只是再复制或重复别的现代主义艺术做过的事情,并没有导致具有文化含义、知识含义的纯粹艺术。在这里,艺术不是一个修辞,而是一个对象,只有对“艺术”进行重新认识的前提下,才有可能获得新的“为了艺术而艺术”的故事,否则,这就是商业主义的形式主义,是当下的文化情境下要不得的东西。

 

因此,在这里,我想说明的是,我们今天又处在另一次世界的重新认识之中,艺术不再是因为了被叫做“艺术”而就可以悠然地孤芳自赏。艺术作为一种概念在今天被重新转化了,转化的结果是:被称作“艺术”的东西,不是传统意义上、现代主义意义上的艺术,甚至说,在当代,“艺术”的边界已经完全被颠覆、被模糊,但是不等于不再有被叫做艺术的东西出现。

 

有,这就是“以艺术的方式”。 “以艺术的方式”意味着我们面对世界的时候、我们在思维的时候,我们首先想到的不是艺术,而是我们的世界、是我们面对的问题和困难,甚至是我们的焦虑。在这一时刻的艺术家不再是为了形式的艺术家,而是为了思考和问题的艺术家,也许他们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家,可以说其他职业者,但并不妨碍他们以自身的存在、以自身的方式来回应这个世界。当他们宣布“以艺术的方式”的时候,他们创造了新的感知经验,让我们走进认识世界的另一个角度,或者打破我们固有的角度。这个时候,他们的思考点不是艺术,而是他们的对象。他们的行为可能是一种认识的改变,或一种认识的深化,或一种认识的怀疑,等等。为什么?因为艺术的功能转换在今天已经悄然发生,在我们的生活里常常有这些“以艺术的方式”的东西,当我们无以命之的时候,它们被称作“艺术”。在这里,艺术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以艺术的方式”来思考问题、探讨问题。问题既可以是社会的问题,当然也可以是艺术的问题,但目的不是艺术。

 

这就是艺术在今天的功能与价值的重新界定和确立,或者说,因为我们遭遇的世界变化之大,史无前例,这才动员了艺术家这样一个身份的群体共同地进入社会的认识与解读之中。艺术家因此成为另一种的社会工作者,不再是传统概念的艺术家,而是社会思考的艺术家、社会诸多对象探讨的艺术家。所以,当我们要回应中国的现实的时候,这就有了“为中国看”(Looking for China)的必要。这里有几层含义,对于所谓的艺术,我们不再固守经典含义,而是强调它在中国变化了的现实社会里如何反映、体现、象征、隐喻、指示、直叙、提问中国的意义。只有实现了这些诸多的特征,也许这才是艺术在中国的意义。做一个艺术家,首先是放下艺术,先忘记自己是艺术家,回到事实上来,回到问题的对象上来,再“以艺术的方式”来回应。这时候,才有艺术的社会创造性体现出来。

 

这不是艺术在要求我们这么做,而是中国的现实社会在驱使我们必须这么做——“以艺术的方式”来观看中国,“以艺术的方式”来反映中国,因此,我们获得了不一样的机会,就是为中国看、看中国、让中国看。

 


【编辑:成小卫】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