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阅读:
“伤痕美术”代表作品:罗中立的《父亲》,高小华的《为什么》,何多苓《青春已经苏醒》。
“伤痕美术”,作为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对后来的艺术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伤痕”美术倡导“尊重历史”,这在很大程度上夹裹了人性主义立场。而“伤痕美术”最早则是以罗中立的油画《父亲》所引发的一场全国性大讨论而展开的,罗中立也因此在中国美术史上享有了较特殊的地位。 高小华被誉为20世纪中国现代美术史有杰出贡献的画家。他于1978年创作的油画《为什么》,首开“伤痕美术”先河,其代表作《赶火车》被中国美术界誉为油画的“清明上河图”。
代表人物:罗中立、何多苓、高小华
文革后,不少作品从原来的理想主义、英雄主义,转向悲情现实主义和平民主义;从表现英雄,塑造典型,转为对战争中普通人的描绘。
周思聪的国画代表作《矿工图》,标志着主题绘画审美意识的转变。画家从幸存下来的老矿工身上获得了深切感受,以民族斗争为主线,“画出受压抑、压得透不过气来的状态。”画面中那些极为沉重、痛苦、令人悸动的形象,远远超出了矿工题材自身。蔡玉水的巨幅水墨组画《中华百年祭》的创作过程也是一次长达10年的悲剧体验。画家把自己封闭起来,独自吞咽这百年的屈辱,感受母亲6岁沦为孤儿被数次转卖的遭遇,兄妹五人在艰难中长大的经历。创作冲动和苦难体验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中华百年祭》的形象基调:鲜血、生命、镣铐被镶嵌在象征永恒的石碑中,“以历史的悲剧给我们以深沉的思考”。
突破单一现实主义再现模式,将现代艺术语言和观念纳入创作中,使“伤痕”美术具有当代艺术的特征和文化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