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抽象绘画的不安的空间 2012-03-29 11:30:03 来源:作者博客 作者:李向阳 点击:
从绘画诞生到十九世纪,画家的目的在于仿真,而摄影术的发明,将绘画逼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画家以绘画性,绘画本体论为最终目的,展开了震撼人心的探究。接着,杜尚的精神撕裂的个性的出现,又把绘画(或反绘画)带进了这样一种境地:它成为一种语境的艺术。

当代抽象绘画的不安的空间

 

画家用其一生去追寻绘画,其实他追求的是一种陌生的语言,或他追求的是语言的陌生性。他在绘画生产时所思所感,所忧所虑的是界限,是物与物、空间与空间的突出的间隙,是毁灭,如果路途正确的话,必然是生成。

 

从绘画诞生到十九世纪,画家的目的在于仿真,而摄影术的发明,将绘画逼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画家以绘画性,绘画本体论为最终目的,展开了震撼人心的探究。接着,杜尚的精神撕裂的个性的出现,又把绘画(或反绘画)带进了这样一种境地:它成为一种语境的艺术,也就是说,事物在我们的目光下,事物的本质发生了改变。读者或观众最希望体验的是这种作品的目光,一种由读者介入和作品所共同完成的目光。

 

抽象绘画在20世纪初创立,康定斯基、蒙德里安、马列维奇从具象绘画一小步一小步地走向抽象绘画,并在这些绘画周围用时而精彩、时而罗嗦的文字构建了理论的大规模的框架。在这些作品和理论的背后,是现代主义哲学和美学的光线。

 

及至美国抽象表现主义时期,美国和移民美国的画家们延伸了30年代便出现的“抽象表现主义”的概念,其中折叠了美国的广阔空间与比欧洲更激烈的戏剧性,这个民族或它的民族性给予“抽象表现主义”以成倍广袤的地平线。但是,它背后活跃的依然是现代主义哲学和美学,只是更为突出的是现代主义范畴的存在主义体验。

 

时过境迁。而后来到战场的极少主义的艺术家们根本地改弦更张。他们把猛烈的感情消散到艺术的背后,而使作品表面冷漠的“物化”。他们重新拾起康定斯基、马列维奇、蒙德里安的写作习惯,孕育了自己的“格林伯格”,用大量的思辩文字建筑了阐释的通道。而这些作品和文字中跳动的则是后现代主义的精神——他们的灵魂与波普艺术的相似性要远大于和波洛克、德-库宁的相似性。

 

即便我们走近我们所深爱的汤伯利的作品,我们也立即能感受到他的主体消失的否定性的空间,他的空无的能指的团块,或者如罗兰-巴特所说的“他不抓住任何东西”,这些与抽象表现主义有根本的不同。

 

50年代美国鼎盛上升之时,格林伯格们掩饰了其群体所受的东方绘画、书法,道家和禅宗的影响,而新世纪初的今天,这些曾经的秘密或被强行沉默的不是秘密的秘密浮出表面,成为任何人无法忽视的记号。

 

“知时无止,察乎盈虚”(庄子)。站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的抽象画家们,此时此地面对着丰饶的并且是异质的,“丛生”(徐冰)的可能性。

 

中国抽象画家们借助着抽象表现主义的规模力度,借用了一部分极少主义绘画的外部表面,中国古代的静静的山水画,就如同必然逐渐变得清晰的混沌一样,是一个极为巨大的阐释空间。而面对道、禅、部分的儒学记忆,我们恢复这些记忆然后再次遗忘,重新记忆,又再次遗忘,无数次的循环,达到使我们惊喜的“面目全非”。如果幸运的话,我们有一个运动的向传统和今天四面开放的灵魂。

 

我们在此时此地关心的不是一种固定的清楚的绘画方式,因为今天的绘画生产实践是不稳定的。我们尽可能做的是面对现有的语言,生成我们陌生的语言。

 

中国极大地靠近了深具历史意义的时刻。“周虽旧邦,其命惟新”。在历史的路径和现实的经纬飞翔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当代抽象绘画的日复一日的不安的空间,我们感受到这无始无终的空间中使我们轻快的不可能性和可能性。

 


【编辑:成小卫】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