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研哉:日本延续了中国“空”的精神 2012-03-30 13:17:15 来源:东方早报-艺术评论 点击:
“设计中的设计·原研哉中国展”在上海举行之际,原研哉谈起日本设计的文化渊源。在提到中国设计时,他认为中国设计界的急功近利缘于其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这一阶段过去之后,沉淀下来的,才是文化的精髓,“中国的设计孕育着很大的可能性,对于这种可能性,我个人抱有很大兴趣。”

日本应该说首先把这种空的内涵进行丰富,实际上是意念的东西,思考的方式。无印良品就是应用了这一理念,包括产品、设计、选材、制作,都贯穿了这一理念,从这种简洁、洗练当中,激发人们去思考更深层的东西。

 

无印良品强调的不是单纯的简洁、简练,而是一种空的理念。所有产品提供给消费者,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想象,拥有各自的使用方式、场合。无印良品只是提供一种普遍性。

 

纵观中国的历史,在宋代,其实也有相当长的时代,当时的文人墨客,产生的文化,也产生了空的特点。包括之后的禅意,之前的老子,也都有蕴含了空的精神,其实文化的交融在各地都有发生。

 

记者:“空”的概念在中国文化语境中比比皆是,您特意提到了宋朝,中国的宋代对日本影响很大吗?

 

原研哉:宋代以前的艺术,中国也像西方一样,体现出一种所谓贵族的文化。文化发源也都是来自王朝。进入宋朝之后,因为技术革命、科举制度,文化慢慢流向更加平民化的趋向。整个宋代的文化也出现了非常迅猛的发展。在中国的很长的历史阶段中,宋代给予后辈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中日之间的交流始于唐代,日本派出大量遣唐使,宋代之前,更多的是实际的物品的往来,宋代时期,意识方面的影响变得更多起来,有这样一种意识的渊源。

 

对于中国的文化,日本受到了很多影响。中国的历史上,随着时代发生了很大变化,每一个带有时代精髓、特色的东西,传到日本,慢慢日本一直都是沿承下来,每个时代接受中国不同时代的元素,一直延续下来,留下痕迹,直到今天,日本依旧留着中国唐、宋、元等一代代,具有那个时代痕迹的一些东西。

 

日本在整个欧亚大陆的最东端,如果把欧亚地图旋转90度,日本正好在最底下,如果把它比喻成弹子机,这些珠子最终都会落到日本。从文化的继承角度来讲,这些元素都落到了最下端。包括来自欧洲、印度、中国、俄罗斯,以及太平洋地区的,日本本身资源并不丰富,但是它是一个非常愿意学习的民族。

 

沉淀下来的,才是文化的精髓

 

记者:您曾说过无印良品的理念是“这样就好”,这与商业社会崇尚的不断推新,不断刺激消费的做法是否背道而驰?

 

原研哉:进入20世纪以后,随着商业化的兴起,做产品的人开始关注到消费群体,慢慢提出了消费社会的理念。20世纪后期,人们追求一种更新的东西,期望设计不断拿出更新的东西。每个消费者都担心自己被时代淘汰。这是每个人心中自然的状态,这也推动了设计不断推新。

 

无印良品不是把视点放在追新,而要把产品介绍给消费者,激发他产生很多想象。我本人非常不喜欢设计产品时,针对消费者的需求。一味迎合消费者的需求,不知不觉会营造出彼此的审美惰性,这是在各地经常会看到的消费的状态。我希望在设计中,种下引导的种子,激发他去思考的意识。商品制造也好,商品消费也好,也需要带有教育性。如果一个国家、社会的教育、引导意识比较强,国家设计出来的产品档次就会比较高。

 

所以,无印良品的产品跟所谓时尚往往有些背道而驰。

 

记者:所以虽然所见物质很简单,但背后精神很复杂。就如同日本的传统文化。

 

原研哉:不单是日本。所有文化深厚渊源的国家,其文化都体现在其产品设计中。比如德国的设计有一股高贵的感觉,日本与贵族文化相去甚远。日本是一种平民文化。

 

我认为,西洋领导时代趋势的潮流可能会慢慢减弱。亚洲文化逐渐兴起,中国、印度等文明古国的文化渊源非常深厚。它们从西方吸收了很多知识,同时将知识运用于自己的国家。中国有很多深厚的文化内涵其实是值得去发掘的。带有浓厚亚洲特色的文化特质,这种土壤上,会产生一种新的文化,这种文化,或许会代替西方,引领一股新的文化潮流。

 

记者:我们都说当下的中国是世界工厂,但是似乎缺少设计。您怎么看中国的设计?怎么看设计原创性的问题? 原研哉:关于中国缺乏设计、设计师的这个问题,首先,要肯定,中国存在非常巨大的潜力。刚才也提到,中国文化、历史内涵非常丰厚。但是现在中国处在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日本也曾经处在这样的阶段。在这样的阶段,所显露出的社会的特点,就是大家都在追求新的,好的,特别像上海这样的大都市,很多人都担心为时代所抛却。因此大家逐渐趋向于追求时尚的趋势,这个阶段经过之后所沉淀下来的,才是文化的精髓部分。日本也曾经有过这样的经验。经历高速发展,慢慢沉淀,冷静思考,之后,文化的渊源、资源才会突出显露。

 

中国的设计孕育着很大的可能性,对于这种可能性,我个人抱有很大兴趣。

 

好的设计,就是启迪人心

 

记者:您也设计过一些书籍,在现代,书籍作为信息的载体面临过时的危险。您觉得未来书籍会以什么方式存在下去?

 

原研哉:我们回顾书的发展历史,书有500多年的历史。我们现在书面临的挑战无非就是电子书、网络的挑战。电子书的历史与纸质书相比,相当短暂。我认为未来出版物可能会像我们在电影中看到,眼前有屏幕、字幕,那可能是未来的阶段。如果那个阶段达到了,这个短暂的电子书的时代可能只是一种过渡,是微不足道的。

 

书无非就是传递信息的载体。纸质书就是把书雕刻化,印刷就是这样的过程。人们同样关注自己获取信息的方式,希望在获取信息的同时,能够用手触碰到它,获得更深的印象。这个可能也是人们开始精装化,把书做得更加精美的原因。未来,如果书继续存在的话,应该也会是这样继续往精美的方向发展。

 

记者:您为爱知世博会做的设计因为部分原因没有实现。您说这是一个没有终点的项目。您是否在其中蕴含了什么样的期待?

 

原研哉:当时这个项目所有的方案并不是我一个人的创意,是一个团队的创意,其中包括很多著名设计师。创意的主题是“自然的智慧”。尽管没有被采用,但是从中也总结出很多经验。这个项目中获得的很多思考,这个项目之后,其意识的源泉不断涌现。在我参加的各种项目,最先的目的并不是被采用,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产生很多思考。这个是弥足珍贵的。

 

记者:一个好的设计应该是怎样的?

 

原研哉:简单地说,就是启发和启迪。看到一个好的设计作品,人们的观感超过了设计师本人的想法和体验。可能就是一个好的作品。

 

记者:这次展览,您期待什么样的观众来看,期望启发、启迪哪些观众?

 

原研哉:希望所有人都来,只要有时间。如果说有特别的希望,那希望更多年轻人来看。不只是看原研哉的设计好或者不好,喜欢哪一个。更希望他们通过这样的展览重新去审视,设计到底是什么。重新去思考,让他们产生一些共鸣。

 

记者:您未来还有些什么样的计划?

 

原研哉:我们现在正在考虑一个关于住宅的问题,项目名称叫做“HOUSE VISION”。现在亚洲其他国家的产品质量做得也非常好,成本也很低廉。日本希望在传统领域之余,拓展出新的区域。未来的住宅应该是整个打包的概念,不仅是外面一个盒子,而且设计更多里面的智能化的内容,以及移动的,包括电视、医疗设备,整个融合在家居的概念当中。

 

如何建造出自己所喜欢的居所,这些知识在学校是获取不到的,也许是由于住宅产业的变化速度过快,住宅形式、小区结构、家庭构成、交流方式都在面临着快速变化的挑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也希望有兴趣的朋友进行深入思考。

 


【编辑:成小卫】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