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子(右)接受采访
采访:《基督日报》记者于嘉豪、陈丽斯
对谈:伍渭文牧师 (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校牧)、艺术家岛子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记者:这次的访谈是由于伍渭文牧师在分享中提到岛子教授既是基督徒艺术家,亦是学者和评论家,对中国社会在文化方面能够引起很好的转化作用,里面有很深的感动,相信这方面跟岛子教授将有很多宝贵的思想交流。
伍:这次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基督教文化节已是第五届了,我们很高兴请到了清华大学的教授——岛子来分享他《挽歌与赞美诗》的作品。今届有岛子亲临解释其作品,甚为难得,因他是画家,更是备受重视的艺评家。
(转向岛子教授)作为一个学者,又是评论家,理论概念深厚,所以作品藏有丰富的信息。信息透过艺术作品传递有个好处,因为艺术揭示实有,但同时又是遮盖实有(reveal and cover reality) ,诱发更你渴求更终极和圆满的实有。文字比较确定,除非是诗,但艺术作品想象空间大,读者和作品有更大互动空间,让人慢慢进入作品,揣摩其中的信息,这是艺术作品的好处,因它揭示和遮盖,诱发更大认识实有的渴望,岛子教授你觉得怎样﹖
岛:伍牧师对于基督教艺术、对于我这一批作品的理解非常的彻底和丰盛。就拿圣水墨来说,它是从圣经来的,有其原型,每一幅画都是可以“还原”到圣言。有些作品可以比较直接的还原,可进行图文互证,比如说《五饼二鱼》。但有一些不那么直接,它是有象征、有隐喻的,这种隐喻和象征是通过色彩、线条和构图来构成作品的结构和内涵。那么,在读解上就需要一种灵性,这灵性就是从基督来的。
伍:不错,我们的宣传印刷品,确是大量采用画作,因为画作本身除了有美学效果外,还有丰富的意涵,要是作者本人没有概念,就虚有其悦目的外表了。作者透过外在的形象、颜色来表达内在的概念,两者融合在一起。就如说耶稣是神人两性,人性的外象藏着神性,你要透过人性去看到神性;要是他没有神性,看到外在的人性亦没什么。所以作者的思想很重要,有了感动还要有概念才有所表达。
岛:主体的理念与理念的视觉形式表现相互契合,才是完美的艺术。道成了肉身,就是让我们看见、接近、亲和、敬爱上主。这就是优秀的艺术作品为什么不仅仅只是感动人、而且发人深省的缘故,这个就在于主体的灵性开启。作为一个创作主体,自己的生命、心灵首先要完全投入,也就是在基督里面,然后通过构思,也通过祷告,为每一件作品找到相应的形式来承载理念。其实我的创作构思时间比较长,水墨的物性和技法是一次性的,多数情况下它不能重复,所以你再画一样的一幅画是不可能的。
我为什么选择用水墨来作为一种视觉性的事工?因为水墨意象很微妙,所谓“得其环中,超以象外”,最适合显示神的神性,当然神的使用也很奇妙。冥想、构思很久啊,还是出不来,总是焦虑;但是如果构思加上祷告,它就来了。比如我画《复活:153条鱼》,以前也画过一件《复活》,但总是不太满意,以前画的那幅基督耶稣凌空飞起来,双臂欲拥抱我们,像似两个翅膀在合拢。那个水墨很淡,胸怀间有星斗闪烁,他升天的时候在空中向我们承诺他会再来。我觉得复活的见证性还不够,艺术家要创新,创新才有生命。那后来我就构思,持续画复活系列,查经读到《约翰福音》第21章“耶稣向七个门徒显现”,耶稣去了提比哩亚海边,西门彼得、安德烈等七个门徒在打渔,打了一夜一无所获。这时候天朦朦亮了,他们看到耶稣在岸上,招呼他们说“小子,你们有吃的没有”“没有。”耶稣说“你们把网撒向船的右边,就必得着”一网撒下去,那网满了大鱼,共153条鱼。耶稣早就在那里给他们架好了火,正在烤鱼,还有饼,他们心里知道主已经复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