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卖了千元到手只有10元
人物简介:后文革时代伤痕艺术及四川画派的创始人,作品《赶火车》被誉为现代版《清明上河图》
高小华当过知青,也当过兵。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位连队负责办黑板报的战士,发现了高小华画小人的笔记本,于是便让他跟着自己在部队画板报。
高小华发现,画画不仅可以让他免受训练之苦,还能够得表扬,这让他对画画充满了兴趣。1972年,其作品还在全国美展上展出,成了部队里的先进典型。后来从部队退伍,高小华跟着三军医大工作的父亲来到重庆。按照部队服从安排的原则,被分配到北碚一家电子管厂。高小华恳求父亲为他走了人生中的第一次后门,请求当时可以免费用颜料画画的劳动人民文化宫接纳他,在这里,高小华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启蒙,并最终考上了川美。高小华昨日对重庆晚报记者感慨地说:“如果不是高考,凭着我对无线电的热爱,可能我会去从事和无线电相关的工作。”
高小华还透露,自己虽然名为77级,实为1978年3月入校,只比后来的78级相差半年。
高小华说,那一年严冬刚过,黄桷坪仍旧是灰蒙蒙、脏兮兮一片穷,是当年的国情,是标志式的中国景观。四川美院迎进了文革后第一批新生,说是新,单从外表是看不出来的,“除了我穿着一身旧军装外,其他同学几乎清一色蓝灰色衣服,这是当年标准的国服式样。还有在长长乱乱的头发下面的那张脸,总感到缺乏营养和没洗干净,不过他们在激动着、兴奋着,亦在疲惫着。”
高小华说,入校之后,大家都被安排到一幢破旧的、准备拆迁的三层楼危房中,每张上下两层的旧木床上配有一套竹编物及干稻草合成的床垫。然而,正是这样一张张破旧的床,托起了一个个沉甸甸的明日之星。
川美77级油画班共20人,在全院属人口偏多、年龄偏大的班级,老、中、青三代人混在一起,年龄跨度从17岁至30岁不等,男女性别16比4,严重失衡。根据入校花名册记载,当时的“老者”(30岁上下)有罗中立、何多苓、周鸣祥、黄同江,其余的20多岁或者十七八岁。
高小华说,由于种种原因,自己后来当了77级油画系班长,“一个差点与无线电结缘的人竟然当了油画班的班长,真是没想到。”
高小华还告诉重庆晚报记者,发现自己的作品能卖钱养活自己时,其实是去了美国之后,但这并不是他第一次卖出自己的作品。他回忆,在1986年时,自己的一幅挂在川美陈列馆的作品曾被一位外国人买走,“据说当时卖了1000多元,但学校拿走很大一部分,到我手里是10元还是8元,我已经记不清了。”
他的感悟:总结这30年,我想成功有三个条件:天赋、努力坚持和机遇。
首次展出作品是在地下展览上
人物简介:曾在法国驻北京使馆文化处、西雅图双鹤轩画廊、慕尼黑凯琳萨克斯画廊等地开个人画展,1992年中国油画艺术展获优秀奖
叶永青考了两次川美。1977年时,叶永青考了一个很高的分数,但因为体检不过关,最终被刷了下来。
在接下来的一年里,叶永青很沮丧地生活着,当代课老师,当农场工人,顺便抽业余时间复习。1978年考试的时候,叶永青其实已经很绝望,分数考得很低。当时,他已经为自己选择了其他出路,一家很好的酒店通知他去当服务员,没想到在他收到招工通知的同时,川美的录取通知书也到了。叶永青说,要是没有高考,现在自己应该还在从事与旅游相关的工作。
叶永青很清晰地记得,自己参加的第一次展览是一个名为野草画会举行的民间展览。“那时候画画、参加展览都是要经过审查的,如果草图审查不过关,连画布都领不到。”而这个民间画社举行的地下展览,让叶永青的作品第一次以展览的名义挂在墙上,让他非常有成就感。而他第一次赚钱的作品,是和张晓刚合作的一组以少数民族为题材的水彩画,当时赚了200元,他和张晓刚立刻用这个钱换了块石膏,扛回云南做起了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