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震:策展应该对年轻艺术家没有门槛
和樊林一样,胡震也是从美院走出来的策展人,也兼任53美术馆的副馆长。胡震最早是学戏曲出身,之后因为身体问题转而攻读美术史,在做策展人之前,他是美院的美术史教授。2008年,因为机缘巧合他结识了法国艺术家马大维,马大维的艺术作品以及多重文化背景的身份吸引了他,他于是和53美术馆的馆长李琼波商量,给他做一个展,这个展览也是胡震策展生涯的开端。在此之后,胡震又做了“东张,西望”系列展、比列·康威的展览等,近期他和日本艺术家藤井达矢共同策展的“这有什么关系:中日当代艺术展”,将在近期开幕。
胡震做的展览,除了一些平常的个展,还有很多大型的系列展,但无论规模大小,胡震的办展经历一直都很顺利。胡震总结道,之所以会顺利,是因为他从开始办展的时候起就一直有一个很好的平台:53美术馆的支持。胡震说,跟其他策展人相比,他在寻求资金支持上能够免去一些奔忙。若非如此,一般的策展人需要面对这些很实际的问题,即寻求名义或者实际的赞助。这次中日当代艺术展,胡震曾陪着日本方面的策展人藤井达矢去日本领馆以及其他机构进行沟通,这样的事情,无论对于中国还是日本的策展人都是必须要做的工作。同样,在资金不到位的情况下,策展人的工作就是沟通和协调。即使少一些赞助,为了把展览办好,一般来说艺术家和美术馆也都会做一些弹性的配合。
尽管有53美术馆做支柱,胡震说,还有一个问题是和艺术家的选择。如系列展“东张西望”中,“七侠演艺”在办展的时候曾经一度陷入僵局,当时其中一个参展的法国艺术家临时变动时间,导致整个展览需要作出改变。后来经过和美术馆协调,美术馆方面答应提供了许多资金上的支持,如提供艺术家的往返程机票和作品运费,而胡震也最终说服艺术家,这才能够如期开展。
胡震说,在他看来,策展人终极的问题是处理人与人的关系,让介入进来展览的每一个方面都找到自己要得到的。合理的建构对话空间,合理的权衡艺术品位和观众接受程度之间的区别,同时考虑画廊的运作。
胡震憧憬的理想的策展状态应该是对年轻艺术家没有门槛的。这当然需要社会上有更多的资本投入,这种资本不是急切的希望回报的资本,而是能以一种耐心的方式投入到艺术中来,等待艺术市场发展成熟的以艺术为发展目的的资本。艺术即使作为一个产业,它的回报可能也需要一个非常长期的阶段。胡震认为,广州的艺术机构“维他命”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一方面,艺术以自由自然的形态发展,另一方面,作为整个机构,“维他命”也一直成功地存活了下来。如果这样的园区能够渐渐地生长,那么长期看来,整个广州现代艺术的生态就会更好,也更适合年轻的艺术家、策展人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