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评论:对被评人物满纸吹捧好话连篇 2012-04-03 11:36:25 来源:人民日报 点击:
时下,观各类报纸、杂志、书籍、网站刊登的美术类人物品评文章,常常有一种索然无味又怅然若失的感觉在心头:其貌似,其神也似,许多文章甚至偏离了评论,对被评人物一味吹捧,满纸好话连篇。

时下,观各类报纸、杂志、书籍、网站刊登的美术类人物品评文章,常常有一种索然无味又怅然若失的感觉在心头:其貌似,其神也似,许多文章甚至偏离了评论,对被评人物一味吹捧,满纸好话连篇。

 

对于美术家个案的艺术研究和评论,是美术史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是由人创造的,历史研究中总是闪烁着无数个典型的人物个案。故中国自古便有人物品评,人物品评与文艺批评也一直有着密切的关系。作为个案研究,人物品评面对的是单一的、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对象,进行的是全面、深入而具体的研究,以明辨高下,为史论的构建等提供论据。这个单一的研究对象可以是历朝历代的大家,也可以是活跃在当代的学术中坚或崭露头角的新人。其中,以当代人物品评与当下的关系最为密切:既关涉作为创作主体的作者,又关涉时下的创作,甚至关涉影响时下创作的过往的或正在进行中的文艺思潮。

 

 

正因为与人、与当下有着如此紧密的关联,对于当代美术家的艺术评论文章最常见诸报端,也最易滋生弊病: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艺术品市场的繁荣,以及传媒业的兴盛,让越来越多的美术创作者认识到,要想被社会认可、被市场承认,光有作品不行,必须出书立传,必须举办个展、组织学术研讨,必须善于宣传自己、包装自己、推销自己!出书需要序言,个展需要前言,研讨需要发言,媒体宣传更需要美文,而这一切,都离不开美术评论家那一支生花的妙笔。

 

于是乎,越来越多的美术创作者张着笑脸,捧着不菲的润笔费,约请圈内的熟人或美术评论家撰写评论文章、参加学术研讨;越来越多的“熟人”和美术评论家在一张张笑脸的簇拥下,加入到个人艺术评论、研讨队伍。那些知名美术评论家尤其“抢手”,即便是润笔费一涨再涨,依然有“供不应求”之势,以至于有美术评论家“狮子大张口”,故意开出天价润笔费,试图吓退那一张张笑脸。

 

从主动研究到被动撰写,不少美术评论家放弃了选择的权利,也忘记了批评的职责,面对着一张张笑脸开始了“不得已而为之”的赞美。被评者或曰付酬者艺术水平的高低、艺术境界的大小虽然绝大多数美术评论家都胸中有数,可是有几人忍心或敢于伸手去揭笑脸人的短哪?毕竟,吃人嘴软,拿人手短。更何况,打了笑脸人,不但会影响被打者的学术地位和市场价位,也断了打人者自己的财路。因此,为了“你好我好大家好”,美术评论中那些夹杂着私人情感的、利益关联的夸饰之词越来越多,被评者的艺术和个人形象越来越完美。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尽管撰写变了味的人物评论,历来为有良知的美术评论家所不齿,但那些“不得已而为之”的人物评论仍然被源源不断地生产创造着,鲜有既能准确品评创作者的艺术,又能体现评论家自身素养的好评论。久而久之,个案失去了代表性,研究也徒有其名,评论变成了表扬稿,美术评论家变成了为人宣传造势的小喇叭……利益的驱动下,师生之间的互重、朋友之间的相捧、美术评论家对问题的有意回避等诸多因素,推助美术人物品评走上了一条无标准、无底线、违背求“真”旨趣的歧途。

 

想起东汉的蔡邕。东汉时期,厚葬的社会风气使碑铭文大兴。碑铭文是蔡邕最擅长的文体。由于受人所托,也可能经不起高额“稿酬”的诱惑,难免美言相加,甚至违背良心说假话,因此,蔡邕身后流下了“滥作碑颂”的恶名。虽然是时代风气使然,辞赋大家蔡邕也难逃后人的指责与批评。美术评论虽然表面上没有碑铭文对于一个人的生平盖棺定论的权威性,但其混淆视听、败坏学术风气、误导市场的负面影响却更为广泛。那些笑脸换来的篇章、颂词堆砌的评论,能为当代和后世留下什么?被评者会因它流芳百年吗?美术评论家失去的仅仅是写作所耗费的时间吗?多年之后,只恐不堪回首。

 

古代史家常以“秉笔直书”为美德。中国美术自古也有人物和艺术品评传统。“夫画品者,盖众画之优劣也”,南齐谢赫在保存至今的最早的品评著述《古画品录》序论中首先阐明了他撰写此论著的主要目的:品评画家艺术水平的优劣与高下。在这里,“品评”不仅指品味欣赏,还有评价、标准之内涵。无论是评价过世的人还是在世的人,都应求公正客观,都应严肃、严格、严谨。因此,美术评论的个案研究当以史为鉴,坦诚有加,褒贬有致。毕竟,美术史论和美术创作需要在呵护与推助中成长,也需要在批评与印证中发展。创作者要经得起生活与理论的考验,史论者要经得起创作与历史的考验。这诸多考验的主要成分即是批评坦诚的有高度的批评才是最大的呵护。
 

 


【编辑:成小卫】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