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10年老蓝顶画上句号 6月将全部清场 2012-04-05 09:03:51 来源:成都商报 作者:乔雪阳 程启凌 严仕泰 点击:
“老蓝顶马上要沦陷为家具厂了,我这个"留守女人"近期也将最后撤离。虽然这里冬冷夏热、条件艰苦,但依然让人留恋。”清明假期前一天,成都知名女艺术家郭燕的一条微博,引来了圈内人纷纷关注。

B 新蓝顶开启的春天里

 

老蓝顶的大部分年轻艺术家都搬到这里,加上从外地过来的艺术家,如今已聚集了三四十人

 

艺术家的工作室是独栋小楼

 

各位艺术大腕的工作室,全都有露台,巨大的落地窗,窗外是明媚的田园春光

 

昨天,清明假期的最后一天,成都商报记者来到了蓝顶2号坡地,也就是大家通称的“新蓝顶”,说新,其实到今天也已有4年多的历史了。阳光依然和煦温暖,到处桃红柳绿,生机勃勃。十余座设计简约的独栋白色小楼矗立在坡地上,草坪上散布的雕塑告诉每位访客:这里是艺术家的工作室。每年春天,杨冕(微博)还会在自己工作室院子里举办风雅的“樱花派对”。

 

在2号坡地后面,是面积达80亩的“蓝顶核心区”,从2010年10月起开发,包括70多间艺术家的工作室和面积达5000多平方米、由著名建筑师刘家琨设计的新的蓝顶美术馆,当时成都商报也对此做过独家报道,罗中立、张晓刚、方力钧,包括刘家琨自己都在核心区定下了工作室。

 

如今,这片核心区已经建设得初具规模,工作室基本都已落成。顶着午后热烈的阳光,成都商报记者在蓝顶创意产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蓝顶公司)总经理金延的带领下,第一次踏上了这片日后注定成为成都文化和创意产业又一焦点的工地。

 

“我们尽最大努力保护原有的土地和生态不受破坏。”金延边走边介绍着,成都商报记者也总算亲眼见到了各位艺术大腕们的工作室,全都有着露台,以及巨大的、几乎占了整面墙的落地窗,窗外是明媚的田园春光。方力钧的工作室外还有大片油菜花地。

 

“蓝顶”从此只有一处

 

女画家阿嘉娜: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再也不用像原来那样每天赶车去画室

 

“目前我们说的蓝顶艺术区,不仅是荷塘月色这一带,也包括后面位于新兴镇庙山村的蓝顶青年艺术村,未来在锦江区、荷塘的另一侧,还会有一片更大的艺术小镇落成。”金延告诉成都商报记者。

 

记者走出核心区的工地,来到仅几里路外的蓝顶青年艺术村,老蓝顶的大部分年轻艺术家都搬到了这里,加上从外地过来的一些艺术家,如今也已聚集了三四十人。村里都是结构雅致、整排相连的两层红砖小楼。金延指给记者看后面一栋正在修建的红砖楼。“这个样板楼最早是我们公司修的,中间还夹杂了些当地农民的房子,很不协调,但我们不去干涉。随着艺术家的不断入住,这些住户开始主动按照这些小楼的样子来改造,租给艺术家们使用。这就是最让我们开心的地方,引导而不是灌输。”

 

村落依地势分上下两片,走下台阶,去年7月因为暴雨毁画伤心流泪的女画家阿嘉娜,正跟其他几位年轻艺术家开心地坐在遮阳伞下吃火锅。她告诉成都商报记者,因为这里生活设施一应俱全,自己打算收拾好了后就住进来,再也不用像原来那样每天赶车去画室“上下班”。她隔壁的汤艺已经在门口种满了花草,阿嘉娜自己移栽的滴水观音也正在拱叶子,像蓝顶一样不断生长。

 

从今往后,蓝顶再没有“新老之分”,只意味着这一个地方。同时,聚居了众多国画家的画意村、何工创立的高地艺术区、离荷塘月色不远的和祥瑞苑,以及许多艺术家们遍布城市各个角落的大小工作室,仍在源源为这个城市的艺术发展注入新动力。

 

老蓝顶是如何“诞生”的

 

有的农家乐没生意了,就租给艺术家,有人把自己的鸭圈、鸡圈改造成工作室

 

直到2003年之前,成都的艺术家们从来不曾这样大规模地聚居过。当时周春芽(微博)还住在玉林的沙子堰,杨冕、郭伟和赵能智在南三环附近找了个地方。“结果才待了3个月,那个地方就要拆了,赶我们赶得很急。”郭伟回忆说,“我们就在附近到处找地方,正当我们都快灰心丧气的时候,忽然开上了一条小路,两边有柳树,周围有苗圃,看上去不错。”在这里,他们找到了一个大库房,属于一家建筑公司,里面堆满了诸如搅拌机、水泥等物件,但周围环境还不错。

 

四人租下了这间库房,隔断成四个工作室,这就是老蓝顶的A区。“租金是每天每平方米3毛多钱,一个月大约10元/平方米。因为每月天数不一样,大家觉得按天算更精确。”郭伟说,艺术家过日子也懂得精打细算。“现在听说涨到6毛多了。每个月每平方米差不多20块钱,翻了一倍。”

 

虽然条件简陋,但比起之前的“颠沛流离”,他们都非常满意。“艺术家喜欢扎堆,正好周围也有空房,其他艺术家也都很感兴趣,就这么一个接一个地搬来了。”郭伟说。

 

空房不是一开始就有那么多的。事实上,“有的农家乐没生意了,就租给艺术家,然后看到来的人渐渐多了,就有人把自己的鸭圈、鸡圈改造成工作室。”郭伟笑着说,“我记得刘虹的工作室就是鸭圈改造的,都收拾好了还能闻到鸭屎味。”

 

艺术家多了,蓝顶也慢慢分出了“片区”何多苓、罗发辉等在B区;吉磊、张发志等是C区的“元老”;贺鹏、魏延等几人最早入驻D区;徐牧原、阿嘉娜等人在E区。蓝顶的五个小区就此成了格局。

 

至于“蓝顶”这个名字,很多人都知道是根据库房的蓝色铁皮屋顶而取。“有一天在草地上聊天,我们一致认为那个蓝色屋顶很难看,但也很醒目,说干脆就叫蓝顶得了。”

 

据杨冕回忆,2003年后,当代艺术开始迎来了一个繁荣时期。以周春芽、何多苓、郭伟、杨冕、罗发辉等人为代表的知名蓝顶艺术家们,表现日益抢眼,作品价格和拍卖行情连年走高,与中国当代艺术的蓬勃兴旺,热烈地融合在了一起。

 

蓝顶艺术家们的“集体力量”也开始显露出来:2004年,深圳美术馆举办了以蓝顶为主题的“居住在成都”邀请展;2005年,法国第一届蒙彼利埃中国当代艺术双年展,特别邀请了蓝顶的多位艺术家参展,为之专设“成都馆”……蓝顶这两个字,在国内当代艺术圈声名鹊起。

 

然而,老蓝顶始终摆脱不了家具厂的污染和干扰。周春芽清楚地记得,当时他们去法国参展时,一位艺术家提到了这个困扰,在成都商报上报道出来。“三圣花乡主动邀请我们到那里落户,我们从法国回到成都,他们直接来机场接我们去商谈!”

 

真正搬离的过程持续了差不多两年。郭伟、杨冕、周春芽、何多苓等一批最早入驻老蓝顶的艺术家,也成了第一批离开老蓝顶的艺术家。从2008年开始,蓝顶艺术区有了“新、老”之分。周春芽透露,“我们现在的那几间工作室,产权完全归艺术家自己。”

表态
0
0
支持
反对
验证码: